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大尖山!墾丁四季吶喊 (作者--樹青)



近日重遊墾丁,市街熱鬧非凡,商家笑著說:準備迎接春季吶喊活動囉!
看望老伙伴,探訪舊山水,這次我們住宿統一健康世界墾丁渡假村。

清晨曙色微明,迫不急待踏出露台,海天一色仍在矇矓的薄霧中……
旭日東昇後,碧海藍天格外分明,首先擄獲視線的,竟是遠處天邊的小尖峰,
整裝外出獵景,鵝鑾鼻公園的草地上,小尖峰終於全景畢露。

墾丁台地上一柱擎天,尖聳有如利刃,
我們不禁吶喊:大尖山!墾丁國家公園的標記。

早期研究墾丁風景特定區的植物群落,我們曾住宿於墾丁賓館,在面海的房間首次注視著大尖山,從這個角度看,大尖山有不同的形狀,那屏風似的山體雄踞於墾丁台地,令人印象深刻。

久別重逢,這次在墾丁遊樂區又看到大尖山,藍天白雲變幻莫側,雄偉的山形依舊,崛起於草原樹叢之上。暮然飄來一朵雲,暗影在山體上緩緩掠過,頓時往事如雲煙,一幕幕浮現…..

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後,進行台灣梅花鹿的復育工作,許多國內動物與植物學者獲邀參加研究計劃。動物學者負責梅花鹿的生態、食性、營養、繁殖與族群動態研究。我們的植群團隊則負責梅花鹿的棲地生態、覓食的植群、植群的反應與復育地點的勘選,在國家公園作野外調查。

當年我們研究團隊在國家公園境內爬山涉水,風餐露宿,除紀錄自然生態以外,也設立樣區,觀察梅花鹿對植物群的影響。後來我們又執行國家公園內的野生蘭科植物研究,調查遍及山林與草原,在很多地點都看到大尖山。

社頂草原是梅花鹿最初圈養與繁殖地點,後來也在此進行野放,讓鹿群回歸自然。
在墾丁的野外調查,一年四季遊走各地,目睹大尖山不同角度的山形變化,由於朝夕與大尖山對望,山的實體與外貌已烙印於腦海中,不論身在何處,總能一眼認出它。從墾丁的野外工作過程,山人也體驗出登山與親山之樂趣。

山人從小喜歡登山健行,伙伴們曾問:親山之樂趣何在?
答曰:親山之意境在將小我融入大地,嵌入山川。當融會貫通之際,南來北往,自由自在,登山溯溪,悠然自得。體驗之道概分三類:

一:定點看山,山下居家四周觀山或窗外看山,閒暇看山,有益視力,兼可望山怡情。住統一墾丁渡假村的日子,天天看到大尖山。統一健康世界墾丁渡假村。

二:越野看山,移動點觀山,縱橫四方大地,欣賞山之不同角度形貌,体會山之虛擬實體,從而由所見山之形狀推測觀望點之方位。

三:登山看山,在山頂點閱四周群峰,瞭望山川地景,大開眼界而小自我。

中央山脈的最南端稜脊,由恆春南邊的赤牛嶺(283m)算起,往南方到大山母山(325m),中途又向東分出門馬羅山(311m)的主稜,再由此沿東南山嶺,經過墾丁公園的龜角六山,一直通到鵝鑾鼻半島,整條山嶺的大致走向與大尖山的長軸一致。
大尖山其實不高,山頂大約只有318公尺的海拔,但就整個墾丁台地與四周山巒而言,卻是相當獨特孤立的明顯山峰。

研究調查期間,在住宿區定點看慣了大尖山的風貌。至於越野看山,我們走遍東西南北各個角落,找到不同之路線與取景點,當大尖山出現於視野中,我們立刻認了出來,綻開笑容,吶喊著:大尖山!你好!然後我們期待著,有一天登上山頂,俯瞰大地。

從港口溪旁的永靖村,我們溯白沙彌溪南行,看到門馬羅山的稜線背後,出現了小尖山與大尖山的頂峰。爬上門馬羅山的鞍部,大尖山呈現圓頂的錐形。

由恆春南邊的赤牛嶺開始跋涉,在赤牛嶺頂望向東南方,正對著鵝鑾鼻的方向,大小尖山排在大山母山背後。大尖山呈三角形尖峰,其立體山形,大致有如頂部呈鋸斷狀的薄屏風,長軸呈西北至東南之走向,因此,景觀上最細薄而尖銳的山形,取景角度就出現在這個軸線上。爬上大山母山頂,喊著大尖山,在烈日下與它合影。

沿著乾枯的石牛溪往上游走,進入墾丁牧場的大草原,從門馬羅山南側的溪谷往上爬,快到坡頂之際,大尖山的屏風狀山體逐漸升出地面。

要欣賞橫嶺屏風狀的大尖山,必須由其西南側取景。我們從石牛橋走下溪床,轉進牧場的南側草原,看到大尖山最寬廣的山形與西側山壁。橫看成嶺側成峰,一座小小的大尖山竟有千變萬化的風貌,令人百看不厭。

恆春的東北季風很強,落山風在墾丁牧場上對樹木有雕塑的效應,躲在大尖山西南側的樹還能維持直立狀,不受山體庇護的北側相思樹,呈現一面倒的傾斜姿態。

深入石牛溪更上游的牧場,山形又變了,呈現稍微彎曲的三角形。我們披荊斬棘,揮汗吶喊,一路目睹大尖山,總是對那隨地變幻的山容驚嘆。

在墾丁遊樂區山下的牌樓入口,面對大尖山的南側,大尖山略呈半圓形,頂上尖石磊磊,南側山腳還有兩片牛角狀的突岩,像一頭頸鰭尖利的雙角怪獸。

從墾丁到鵝鑾鼻的砂島海岸與燈塔附近,這條軸線所見的大尖山最為尖銳險峻,如筍插天,偏離這條主軸線,大尖山便出現變化多端的山容,

大尖山的東面山容,是遊客最常見的景觀,在墾丁遊樂區的觀海樓眺望,大尖山突出於遊樂區的熱帶森林之上。

在墾丁遊樂區的入口與墾丁賓館看大尖山,所見山容最為細膩清晰,整個峭壁構成寬廣的屏風,壁上的裂隙與凹溝仍有樹木與灌叢生長。

由於中央山脈尾稜的遮蔽,恆春半島的東側看不到大尖山,要看到東面的大尖山,我們曾由北方的老佛山拍到照片,大略呈直角三角形,垂直的一側面向巴士海峽。我們登上國家公園內最高的萬里得山(526m),碰上山雨欲來的陰霾天氣,在烏雲罩頂之下,大、小尖山與門馬羅山、大山母山成排屹立於海峽之上。

大尖山最西邊的觀景點,要算是貓鼻頭半島的關山台地,從飛來石旁的山崗眺望,大尖山出現在大山母山後面的墾丁台地上,其山形與墾丁賓館所見者互為鏡射。我們又一次對它吶喊:大尖山!

經年的朝思暮想,我們的吶喊終於化為朝聖的親山行動,一個晴天,穿過相思樹林吶喊著,大尖山!我們來了!

我們通過牧場北邊山坡上的相思樹與黃荊樹林,逐漸逼近山腳下。
大尖山又稱大尖石山,其實是墾丁泥岩層裡夾雜的外來岩塊之一,岩質堅硬而耐侵蝕,由於侵蝕的差異,周圍的地層逐漸夷平,獨留這些硬岩殘丘,大尖山與附近的小尖山是具有尖銳岩柱的代表作。

仰望大尖山的南壁,只見山石嶙峋,陽光下非常耀眼,岩縫中鑲著灌木叢,可見再怎麼惡劣缺土的岩壁,只要有裂隙或窪洞可供立足生根,就有植物生存。

轉到東面山麓,岩壁上的灌叢更稠密,編織成密不透風的覆蓋物。南側光滑的裸岩下,有一道短草斜坡,可以攀爬到上方的尖石堆,。

岩壁上生長的小樹或灌木,大都屬耐旱物種,葉小而堅硬,樹幹或枝條長了很多長刺,有些枝條全部變成刺,生態景觀上可稱為有刺硬葉灌木叢。

小心翼翼地攀爬岩壁,跨亂石,鑽刺叢,通過奇岩林立的峽道。

終於到達最高處,立足於亂石與灌木叢之間,我們開始點閱四周群山,並細覽恆春半島與墾丁台地的地面與海洋景觀。

山頂上只有北邊有明顯的山巒,晴天時最遠看到恆春半島北端圓頂的里龍山,東北方遠處有廣三角形的老佛山,較近的依次是枕頭狀的門馬羅山與三角形的大山母山。

金字塔形的小尖山介在門馬羅山與大尖山之間的稜線上,其南麓有兩顆尖銳石柱,成為明顯的特徵。

在登頂途中,極目西眺,貓鼻頭半島圍繞著南灣,更遠的台灣海峽一直連到天邊。

從山頂附近的樹叢間,更可看見南灣的潔白沙灘。

西南方的山腳下,青蛙石半島突出於海中,墾丁的市街與青年活動中心的民俗村清晰在望。

東南方山腳下,可見屏鵝公路繞著海岸,墾丁牧場的草原與大員山橫亙在前,後面就是台灣尾的鵝鑾鼻半島。

大員山南邊山下的砂島,有白沙鑲邊的海岸,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突出在藍海與綠地間。

我們在墾丁的植物研究與梅花鹿復育計劃持續了好幾年。爬過大尖山以後,似乎與山有了默契,不管四季寒暑,不論在公園何處,縱橫原野之際,只要視線能及,我們便向它招手吶喊,大尖山!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南湖大山杜鵑巡禮 (作者--影兒)

「我願是滿山的杜鵑
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
蔣勳的詩-「願」,頭兩句就深深撼動山人的心。以前夏季爬高山,驚艷於高山植物花開燦爛,其實在高山草花盛開之前,春末夏初的五月天,台灣高山的杜鵑灌木已把山坡裝扮成接近天界的山神花園。
緣起於三月底的一場演講:「台灣原生杜鵑」,講者是親切的學長,曾彥學教授。演講內容非常精彩,不但有學長投注心力的烏來杜鵑復育計畫,讓我十分感動,還有一張張美麗的杜鵑花照片,再加上生動的解說,深深吸引了所有的聽眾。我和同事聽完都好想趕快上山欣賞,滿山遍野杜鵑盛放是何等的美景!只有山人才有此眼福吧。於是我們計畫了一趟南湖大山的杜鵑巡禮,估算一下花期,五月中旬應該是最好的時節。
【松林花蹤】
南湖大山是少數搭公車就可以抵達登山口的高山。我們從宜蘭搭國光客運到思源埡口,沿七一〇林道上行沒多久,就遇見了西施花,為此行揭開序幕。西施花是一種中低海拔的杜鵑,此處數量不多,零星幾棵散布在森林裡,我先撿到掉落地面的花朵,抬頭張望許久才找到花開滿樹的林中西施。
沿林道行至6.7 K處,就開始之字形爬升的山徑了。這裡是一片台灣二葉松林,林下有另一種細葉杜鵑,花蹤初現,只有疏疏落落的幾棵。
後來數量越來越多,嬌美的桃紅色花朵一路綻放,直到林深不知處。 我看了又驚又喜,這條山路走了這麼多回,從不知道二葉松林下「躲藏」了這麼多的杜鵑花,沒有開花的時候,嫩綠纖細的葉片是如此低調的隱身在松林與芒草叢中,每年只有這短短幾個星期的花季,她們才現身給登山客欣賞,驚艷四野。
之前每次走在這條路上,只覺得既沒有展望,松林裡景色也嫌單調,上山時背包沈重,腳步更沈重,無止無盡的上坡,只能數著路旁每0.1K一個的里程碑來給自己加油打氣;下山時歸心似箭,更覺得歸路迢迢,令人不耐。 這一次有了夾道的杜鵑花相伴,上山時每走幾步就會停下來,不是為了喘氣休息,而是為了拍照,還有不斷的歡呼讚嘆;下山時也三步一回頭,依依不捨,就想多看幾眼這季節限定的美景。
過了木杆鞍部,又見到另一群細葉杜鵑現身,不過這裡的上層喬木是由台灣雲杉取代了台灣二葉松。再走不久就到了五年前新建的雲稜山屋。 新雲稜離舊雲稜山屋有點距離,雖有雨水收集系統,但若逢雨量較少,或是遊客太多的季節,儲水不敷使用的話,仍須走到舊雲稜附近的溪溝取水。新雲稜建在一個開闊的平台上,可以看到南湖大山和中央尖山就近在眼前,而舊雲稜隱蔽在高大的台灣雲杉林之下,風情截然不同。 新雲稜寬敞、乾淨,又不會漏水,在這裡住宿當然舒適多了,不過想起多年前做論文時,和學妹智真一起來南湖找蘭花,整個雲稜只有我們兩個女生,黑漆漆的下雨夜晚,滿屋亂跑的高山鼠輩與我們相伴……忽然有點懷念那個破爛、潮濕,卻曾多次為我遮風蔽雨的舊雲稜。又或許,懷念的還有自己的青春歲月吧! 在雲稜歇過一宿,隔天出發不久就面對又陡又長的爬坡,還好這陡坡的後半段是我最喜愛的一片台灣鐵杉林,雖然累,但走起來還是很開心。
【岩峰花叢】
出了鐵杉林,馬上就有眼福,第一個望見的是中央尖山,由右而左分別是中央尖西峰、主峰、東峰,三尖並立。
再往左看就是南湖大山,以及五岩峰到南湖北山之間的稜線,北中央山脈的高峰都現身了。
忽然發現前方山坡上散布許多白色的斑點,像是以前看過卡通片裡的景色:一群綿羊漫步在阿爾卑斯山麓,我拿起長鏡頭連拍。 台灣高山上當然沒有綿羊,那……那是杜鵑花!我猛然了悟。
真是大驚喜!來過南湖這麼多次,我從沒意識到五岩峰有這麼多的杜鵑花,之前看過的書籍與網路資料,也都沒人提過。原本我這趟尋訪杜鵑之行的主要目標地是南湖下圈谷,完全沒預期在五岩峰這裡竟有如此壯觀的杜鵑花叢,這應該算是山神額外送的禮物吧。 未開花的時候,杜鵑濃綠的葉色和周圍的玉山圓柏灌叢,以及鐵灰色的岩石巧妙地融成一片,使人忽略了她們的族群如此龐大。如今開花,杜鵑族群才一一現身,如果要畫植群分布地圖,這一定是最好的時機。 走在審馬陣草坡上,眺望五岩峰的岩壁、山溝以及南湖北山的草坡,上頭的白點都是杜鵑花。從這麼遠看過去,仍可以輕易分辨出哪裡有杜鵑的族群。
從審馬陣山走向北山與五岩峰,一路邁向高山殿堂與杜鵑花園。
在台灣高山絕頂,杜鵑與玉山圓柏總是形影不離,天造地設的一對。
爬上五岩峰後,回望滿山坡的「綿羊群」。白色的是正在盛放的鮮花;海拔越低,混雜越多花瓣泛黃的凋謝花朵;隨著海拔升高,粉紅色花苞的比例也越高。
【北峰花廊】
五岩峰上的杜鵑是以南湖杜鵑為主。
南湖杜鵑與玉山杜鵑之長相很類似,兩種都可長到三千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山區,南湖杜鵑之成熟老葉背面有密集之褐色毛茸,但玉山杜鵑之老葉背面則光滑無毛。
邁向北峰途中,除了南湖杜鵑花廊,又望見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山,高山聖殿越來越近。
在五岩峰上,也發現了玉山杜鵑的芳踪。
通過五岩峰斷崖,攀向北峰。五岩峰近幾年加裝了繩索,暴露感降低了,但也破壞了天然景色,這或許是種兩難。
【圈谷花籬】
走過五岩峰,就到達南湖北峰,整個南湖圈谷呈現眼前,左邊是上圈谷,右邊是下圈谷,最右邊的高峰就是南湖主峰。
從南湖北峰走往下圈谷的路上,看著沐浴在夕陽金光之中的南湖山屋,腦海不禁浮現: “Home, sweet home.”一詞。 山屋位於圈谷底部。十幾年前來的時候,下圈谷有一棟破舊的木頭小屋,和一棟冰冷的金屬小屋;現在的新山屋寬敞舒適,是登山者溫暖的驛站。難得無人的午後,坐在山屋旁喝茶、曬太陽,感覺非常愜意。
以前來南湖圈谷,上廁所很不方便。近年來,繼大山屋之後,太管處又在附近建了一間小廁所,感覺文明多了。不過,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上廁所竟然出現另一個困擾:成群的水鹿在附近虎視眈眈,隨時都會衝過來,真是太刺激啦!從第一次爬南湖至今相隔近二十年,見識到保育的成效以及大自然的恢復力量,很感動,也很高興。 晚上臨睡前,屋旁的山坡上已出現三三兩兩的水鹿。我去上廁所回來,看到水鹿好興奮,還忍著寒風盯著那些在黑夜中閃閃發亮的眼睛看了好久。到了半夜,發現水鹿變多了,東邊一群、西邊一群,至少有二、三十頭吧。這時,牠們不但不怕人,更蓄勢待發,一副要朝著我們衝過來的態勢,雖然這個季節鹿角似乎還未長出來,但他們碩大的體型真的很有威脅感。其實老山友跟我們說過,水鹿不是要攻擊人,只是需要舔食尿液中的鹽分,才會在通往廁所的路邊等候。 隔天早上起床再出去張望,在晨光中看到安靜的山屋,成群水鹿已經不見蹤影,彷彿昨夜所見的是一場夢。 不論驚訝或興奮,夢已遠去。在東昇的旭陽下,今天要登高山殿堂,進入山神的花園。
背起行囊上路,從登頂路上看南湖下圈谷,似乎有點碗狀的冰河地形,可惜杜鵑花開得比我預期的少,沒有形成壯麗的花海,但一排或一撮的花籬仍有可觀。
南湖上圈谷的杜鵑是以玉山杜鵑為主,大部分尚未盛開。
【主峰花海】
往南湖主峰的路攀登,回望圈谷,左邊是下圈谷,右邊是上圈谷。
將近主峰,遙望南方晴空萬里,近處是峻秀的中央尖山,中間遠方的草坡山頭是合歡群峰,右邊自成一格的是白姑山塊。
南湖主峰殿堂所在的稜脊上,又見盤纏伏地的玉山圓柏與杜鵑。
峰頂之前的玉山杜鵑形成一片花海,花蕾含苞待放,粉紅鮮嫩。花海上的主峰像一座浮島,峰頂上的柱碑清晰可見。
一路賞花來到南湖主峰,山人忍不住點閱四周群鋒,首先眺望聖稜線,拍個完整的全景照,外加長鏡頭近攝。
雪山山脈的南段,從大霸尖山到雪山主峰,稱為聖稜線,是山人夢寐以求的高山殿堂,在南湖主峰看得最清楚。
路上還沒有拍到的中央山脈北段高山,就是南湖東峰,呈現在主峰對面。
群峰入鏡,滿心喜悅,接下來展開花海漫遊。看到玉山杜鵑盛開在千姿百態的玉山圓柏樹下,彷彿聽見杜鵑的喃喃細語:你像剛強不語的鐵漢,屹立不凋直到歲寒,我願似柔情嬌娃,雖只在五月開花,卻經年長相依偎,殷勤與你對話。
【雲霧花影】
午後的高山花園,南湖北峰吹來一團霧,頓時風起雲湧,山人排雲觀霧,頓悟已到回程時刻。
南湖杜鵑和玉山杜鵑盛放時,也常是梅雨鋒面籠罩台灣的季節,上山賞花要想看個過癮,就要抓住鋒面過境之間的空隙。我們這趟行程非常幸運,每種天氣都體驗到了:前三天是豔陽高照,晴空萬里;第四天開始水氣漸多,嵐霧縹緲;到最後一天即將回抵公路前才遇上傾盆大雨。
雲霧為山林添上一種靈秀的美,略帶點神秘。白霧瀰漫的山坡上,看著滿樹的杜鵑,彷彿身在雲中仙境。
徘徊審馬陣山,告別高山杜鵑。回首五岩峰,已在雲霧中。
飽覽滿山杜鵑,心靈賽似神仙。歲月如雲煙,無憾是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