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白雲深處拂山嵐 (作者--山風)


隨筆剛寫完「雲深不知處」,仍有雲氣纏身,身不由己的感覺。想不到這次綠林伙伴的聚會,在惠蓀林場又走入雲霧,任山嵐迎面吹拂。
感到溫馨的是,曾在歷年雲霧生涯中相隨的伙伴們,這次從全國各地趕來相聚,說不完的陳年往事,訴不盡的未來期許,在山嵐小徑上,在溫泉池旁。
坐俞教授的車從台北南下,一路上仍談著山林遊歷,這位近年登山搭檔,有相當默契,有時不曾相約,也會在山上不期而遇。我們一路注意交通路線,準確地駛入通往惠蓀林場的縣道,望見北港溪旁的峰巒嵐煙,瞬息萬變的雲氣似乎在演出綠林回憶錄的序曲,而組曲的主旋律,就在林場的山嵐小徑上。

午後三點鐘集結完畢,總計森林植群研究室的師生共27位,連同眷屬老少與林場吳副場長一家,全隊五十人,由曾教授帶頭,浩浩蕩蕩開進山嵐小徑。走過一小段造林地,便進入天然林,這是伙伴們過去熟悉的研究場景,薄霧瀰漫林內,山嵐在對面谷間翻騰,伙伴們的吆喝與細語,掀起如煙往事。

別看柳哥一頭白髮,他對野生蘭的熱忱不減當年,現在仍會為了某一蘭種,遠赴各地山區搜尋,惠蓀有那一種蘭花?他與夫人頻頻在路上討論著。葉教授與楊教授對中低海拔的闊葉林相當熟悉,葉教授研究過恆春半島植群,對惠蓀林場有早年求學的回憶,他與夫人正尋找往昔的足跡。楊教授過去曾鑽研穗花杉的生態,現在教學與研究之外還兼行政,他的幽默在森林裡又展現了,一路上頻喊山路難行,希望領隊讓老人家早點走上坦途,其實大家早領教過他的體力,當年在羽球場上,他單人可整倒一排兄弟。

往昔師兄弟們南征北戰,研究台灣森林植群。北部早期從明哲的大屯山開始,中部有柳哥的溪頭植群,南部則始於恆春半島,劉所長的南仁山植群論文,成為有關墾丁國家公園植物的最早文獻。他也參與老師最早的一個委託研究案,調查慈湖風景特定區的植群與景緻資源,這次聚會他就提起老師設在慈湖附近的森廬鄉居,似乎與當初的研究淵源有關,他說的一點不差,老師與師母的首次郊遊約會,也是選在慈湖東側的阿姆坪。

山嵐小徑曲折迂迴,有幾段稍陡,同行的幾位小朋友奮力前進,毫無倦容,看來綠林遊梭客的下一代不是軟腳蝦。
研究室的伙伴們當年多的是克苦耐勞的勇將,則桐兄在蘭嶼收集論文材料時,曾住在達悟族的傳統房子,跟他們一起吃芋頭伙食。後來他陪老師轉戰台灣各地山林,收集台灣杉資料,製作顯微解剖切片,這篇論文獲得教育部學術獎,其中有他的心血結晶。與則桐同學的廖教授也是克服艱難地形的能手,他的首部作品曾挑戰蘇花公路清水斷崖頂端的清水山,後來在頭嵙山、九九峰等險惡山區也都有他的研究報告,目前他最拿手的是移植大樹與保存老樹。

從山徑的樹縫間望出去,對面山頭雲海漫漫,似乎在展現山林生涯的雲霧背景。記憶中,老先在烏來的闊葉林作植群取樣的試驗,從雲霧帶下擴展到雲帶的邊緣,發表了一系列論文。接著作了山林氣候與植群帶的分析,確立台灣山區氣候帶的的條件,以盛行雲帶作為針葉林與闊葉林盛行帶的分野,然後便是在各地區氣候帶作實地調查,這時伙伴們紛紛加入研究團隊。首先上陣的是獻文,他在故鄉附近的水社大山找到論文體材,山頂的杜鵑矮曲林正是雲霧帶的上緣,而下方的森林蘊藏著櫟林帶的各種林型。

台灣北部烏來的森林一直沿伸到巴博庫魯山,其中跨越了雲霧帶,王教授的南勢溪上游植群研究,開啟了台灣北部的調查,老師在更北邊的鹿角坑溪也作過植群衝擊分析,而益明的東北角森林植群論文更說明了東北季風的效應。在東北氣候區邊界上的神秘湖保留區,受到雲帶降低的影響,經常深鎖霧中而得名,旭宏的研究階開其神秘面紗。柳杉人造林在台灣有相當廣大的面積,在生物多樣性維護的原則下,益明以東北部大桶山柳杉下層植群恢復為題,分析了多樣性的變化。
台灣中部的雲霧帶研究,始於一葉蘭保留區的生態調查,陳教授當年在眠月地區花了相當心力,也協助林管處作後續追蹤調查。台大實驗林境內的沙里仙溪流域,經過靜榆的研究,分析出櫟林帶的許多林型,曾教授也以雲霧帶上方的雲杉林動態結構寫出論文,帶動了森林孔隙動態的研究。後來元瑋繼續調查和社保護林的群落生態,使雲霧帶上下的林型充分呈現,也展現了實驗林的森林多樣性。年鈞更進而將沙里仙溪流域的林型加以整合,並進行保育特性的評估。

台灣大學在霧社與武嶺之間還有廣大的山地農場,其中梅峰農場位在雲霧盛行的櫟林帶,其上緣已觸及鐵杉林,淑惠的論文涵蓋農場的植群與植相,逸忠進一步分析植群的演替動態。在此之前,群修已調查冷杉林的演替動態,揭開台灣森林界線的奧秘,讓台灣中部的森林植群資料更加完整。
台灣南部的研究重鎮定位在西南氣候區,銘賢作過荖濃溪低海拔的植群調查,是在雲霧帶下面,接近季風林的氣候環境。在林務局的北大武山針闊葉樹保護區,鹿教授當年曾調查保護區的森林植群生態,從雲霧櫟林帶到雲上的鐵杉林都出現,而哲章與至善則在鐵杉林設立動態樣區,分析其塊集構造與演替過程,至此雲帶上方的針葉林動態有了初步的瞭解。此外,富三在台灣南部的槲樹林作植群分析,揭開了這稀有樹種的更新生態之謎。
伙伴的山嵐小徑隊伍在雲霧間繞山腰前進,終於走到一處松林廣場休息區,大家在此停下腳步,大隊人馬有了群聚交談的機會,於是所談的往事擴及大山南北。

我們研究室的工作經歷曾涉及與植群生態有關的案例,伙伴們也各擅所長。森林遊樂常引起環境衝擊,植群的影響可作衝擊程度的指標,王主任早期曾作這方面的研究,後來更進一步以福山試驗林為基地,分析植群與微地貌與更新棲地的關係,他目前任職於福山研究中心,可說是回到他往年的研究場所。

我們在台灣南部的研究重鎮,曾一度設在墾丁國家公園,早在風景特定區的年代,老師便作過植群分析。國家公園成立後,推出台灣梅花鹿的復育計劃,老師獲邀參加,在恆春半島開疆闢土,曾幾何時,森林植群研究室也作起草原生態的研究了。雲倩調查草原植群與放牧影響,楊教授致力於社頂草原的演替,中原調查公園的森林植群,提供野放棲地的選擇,後來研究室接受委託,調查園區內的野生蘭,並建議保護措施與臨危種的復育,不少伙伴參相關的工作,其中陳教授自一開始就挑起重任,參與野外調查,後來林務局的委託計劃有他的大力相助,負責一葉蘭的生態研究,國科會的植物誌計劃與蘭科根節蘭研究均得力於他的協助,許多研究室的師兄弟都與他有同室之緣,他的博士論文分析櫧木林的更新動態,就在老師試驗闊葉林取樣的烏來小集水區內。他的植群生態練歷非常豐富,最近領導學生在全國植群製圖計劃挑起重任。

我們對台灣東部森林的調查由來以久,我初任助教的早期,東部的伐木作業盛行,我常陪廖日京教授到林田山、七彩湖、台東大埔山、鬼湖與浸水營等林區作植物採集,每一條路線都穿越雲霧帶,下山時帶著大包標本,有時搭乘運材索道,坐在原木上,穿過雲層下降。至於植群樣區的調查與分析則始自海岸山脈的植群與植相調查,後來有清水山的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我們受託調查園區的蘭科植物,逸忠負責工作的推展,瑞卿協助野外調查,順便作森林植群的取樣,完成了立霧溪流域的植群分析,呈現東部從海岸到高山森林界線的完整剖面。千禧年之前,志昇完成了都蘭山的森林植群分析,使海岸山脈南段的植群充分呈現。



我們研究室有過跨領域的研究,韻如曾調查鳥類與森林結構的關係,並致力於分析林相改良對鳥類群聚的影響,她後來投入教學與自然保育的推廣,並成立有關環境倫理的基金會。植群研究室也培養植物分類人才,先前有柳哥的蘭科綬草亞科專論。後來有文賓的菊科艾納香,文賓對原生植物涉獵頗多,艾納香這一屬的論文只是牛刀小試,他目前經營多處苗圃與農場,對植物多樣性的保存頗多貢獻。
老師休假進修的一年,研究室仍照常營運,並督導許多研究生在此時完成論文,老師也在這時設置大溪的森廬鄉居,許多伙伴們曾在此作客,並舉行專題論的課程。將近二十年的森廬歲月,我們以森廬為基地,在閒暇時遊歷許多台灣西北部的山林景點,也因此發現一些森林植群的研究材料,於是靜峰、俊雄、佳君與宜立均投入這一氣候區的植群分析,目標轉向雲霧帶下方的楠櫧林帶,從低海拔殘存天然林群落的研究,到植物社會演替的詳細分析,並擴及森林枝葉頗面的變化與演替期間的直徑級關聯測驗,研究區域以關西錦山為中心,當年在錦山曾見過的山嵐,與今日惠蓀山嵐小徑所見的場景有幾分相似。

在千禧年之交,研究多年的台灣蘭科植物誌終於要出版了,老師這幾年便全力投入蘭科的訂正與撰稿,伙伴們也以蘭科的幾個屬作為論文題材。智真與嘉穎分別選擇高山的小蝶蘭、雛蘭與雙葉蘭,在梅峰與合歡山、南湖大山等地的雲霧帶上緣採到很多標本。接著景國與俊奇以松蘭與玉鳳蘭作為論文題目,其生育地大都在雲霧帶內或雲下,我們曾一起從苗栗鹿場攀登加里山,在雲海中登頂,沿途採獲許多珍貴標本。

由於伙伴們的分擔與柳哥綬草亞科資料的投入,植物誌的稿子才能按時繳交出版,但仍有甚多遺漏未及訂正,只能期待出版後發表補遺的論文,然而為了撰寫蘭科的出版搞,老師日夜趕工,定下嚴苛的逐日工作進度,不料有許多意外的工作插進來,打亂了寫稿的時程,老師倍感壓力,終於積勞成疾,罹患重症,幸經名醫開刀治療,撿回一命,但體力與精神已大不如前,蘭科的訂正與補遺始終沒有寫出來。
雲霧生涯的回憶漸漸接近尾聲,大隊人馬通過親水步道,走完山嵐小徑。這時俊銘有感而發,他說這是首次與老師一起登山,我聽了頓感汗顏,他是研究室最後的一位碩士學生,老師退隱之前還同時指導其他三位博士生完成論文,那時文稿修訂千頭萬緒,加上申退手續諸事纏身,竟沒能陪這位末代弟子到北勢溪上游去勘查他的論文地點,幸好他野外經驗充足,我提到的調查地點,他都能自行覓路到達,本身對野生蘭相當入迷的他,原來也有意要研究蘭科,只是時間與計劃已不允許,現在他任職於植物保種與環境保護基金會,壯志得以伸展。

從山嵐小徑下來,覺得大夥多年來山林雲霧生涯的耕耘,已累積了不少台灣森林的生態資料,最近俞教授完成了東北氣候區的植群型整合,中西區的楠櫧林帶則有静榆的林型分類專論,曾教授分析了特有植物的分布與保育特性,對植群與植相的保育提供了基礎。展望未來,全國各地的森林植群生態仍待進一步的整合研究,師生伙伴們各守崗位,貢獻心力之路源遠流長。
走向月桃巷的路上,回首望著這一群研究伙伴,心中有著無限感恩與惜福,在惠蓀林場的古蹟舊辦公室之前,大家聚集成山,留下一張合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