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來去達娜依谷(作者--林迷)

第一次聽到「達娜伊谷」之名,只知它是一處復育高山鯝魚(苦花)的溪流,聽說風景秀麗,氣候宜人,令人聯想到桃花源的溪峽勝景。後來我在早期研究計劃的筆記與地圖中,看到阿里山鄉的山美村旁有一條塔奈依庫溪,就是今日的達娜伊谷,音譯的轉變,不僅初步意象上有了變化,實質上它也從原住民的部落中脫穎而出,成為生態社區的典範。
達娜伊谷(Tanayiku)是鄒族語,意為忘記憂愁的地方,指的是曾文溪上游的一條支流,溪長十八公里,海拔約五百公尺上下,屬於山美村鄒族的傳統漁獵場。自從村人發起護魚措施後,從原始的溪源引入魚苗,經多年封溪保育,溪流到處可見高山鯝魚悠游的身影,達娜伊谷遂成為「鯝魚的故鄉」,也是山地社區推動的自然生態公園。
當年從事烏山頭與曾文水庫集水區植物群的研究,曾有意溯曾文溪北上,探訪茶山、新美與山美等村落,但上游在研究區之外,無暇調查,接著又有其他計劃等著要進行,山美之行只好作罷。 等機緣到來,是25年後的事了。2007年11月底,與老婆偕行,參加楊老師女兒的婚禮,在阿里山達邦部落舉行,台北的登山社親友包遊覽車南下,楊老師伉儷特別安排前一天中午到阿里山,走玉山古道,夜宿山美村,第二天先遊達娜依谷,中午再趕到達邦村,參加婚禮與喜宴。 玉山古道其實已改建為林道,但平時沒有車輛行走,從阿里山往下走,約略與台18線公路平行,到十字路接回公路。楊老師作了簡短的解說後,大家輕裝慢行,沿途經過天然林與柳杉、台灣杉造林地,林野間薄霧瀰漫,古道兩旁巨樹參天,走起來古意盎然。
將近終點時,老婆為趕上前行的友人,快步走下陡坡,不幸扭傷腳踝,忍痛走回遊覽車,回到山美村的山莊,腳已腫脹,行走困難,只能在山莊找冰塊冷敷,接下來盡量減少走動,才度過第二天的行程。回家後到醫院檢查,竟發現骨折,封了好幾個月的石膏。 當天傍晚到達山美村,晚上山之美景觀餐廳安排了烤乳豬來歡迎我們,賓主盡歡。領隊宣佈次晨預定六點起床,七點就要遊達娜依谷,由於老婆傷了腳,我們提早休息。明天她暫時無法去這忘記憂愁的地方,只能在旅舍休息,我且隨大隊人馬先去走一回,他日再找機會連袂共遊。
【初遊達娜依谷】
第二天清晨天剛亮,我們走出旅館,楊老師帶大家通過曾文溪上的山美大橋,一面指著曾文溪上游的山巒與山上的里佳村作解說,他探查古道多年,已整理出里佳到山美的古道路線,不久即可帶大家從里佳山上走下來,聽他說古道會經過很長的大石壁,令山友們好期待。
過了山美橋,看到前面有達娜依谷自然生態公園的標牌,走到路底,遇橫向公路,右邊往新美與茶山,左轉就進入公園,入口附近有餐廳與停車場,還有一座鄒族特色的大涼亭,我們時間有限,沒有四處遊覽,解說員直接帶大家經過歌舞表演場,往賞魚區的休閒步道前進,也漸漸偏離了曾文溪。
清晨七點多,日出不久,我們走下山坡,冬天早上稍有寒意,繞山腰闢建的步道仍在山坡西側的背光面,但看見遠處的河谷浴在晨曦中,河岸樹林大放光明,可見那一條溪就是東西向的達娜依谷溪了。大隊人馬順著步道前進,逐漸接近達娜依谷溪,潺潺溪水聲隨著清風,在林間迴響。
爬上一小段尾稜,已可看到溪谷對岸的向陽林梢,前行山友的驚嘆聲頻頻傳來,柳暗花明的溪景似乎可期。這時路邊出現兩塊巨岩,其中一塊有櫸木老樹盤踞在上面,盤根錯節的景象另人稱奇,而石上枝椏蔽天,有如綠色巨傘。
走到溪邊步道的一剎那,東方的河谷上游射出一道強光,頓時逆光的山壁與溪邊岩塊黯然失色,只有溪中小石與流泉在朝陽下閃亮。等到步入山壁陰影,定神一看,才見溪石嶙峋,夾著大小水潭與流水,溪邊有成排的階梯連到沙灘,對岸遠處的小丘上隱約可看見一座跨溪拱橋,而我們這一岸的步道又向前爬升,接到一座巨岩上。
在巨岩頂端,欣見大樹凌空拱溪,樹上長滿蘭草與蕨類,整個溪谷生意盎然。巨岩與對岸的小丘之間,正是達娜依谷溪的架空拱橋,橋下一彎清潭,水平如鏡。橋上的山友們個個彎腰對著溪水取景,看樣子水中大有可觀,岸邊沙灘旁的岩壁下,解說員正指著水面介紹景物,無疑是高山鯝魚出現了。
橋上的山友越來越多,大家俯首拍照,指著潭水驚叫連連,橋下岸邊也有山友望水高呼,我應聲掃瞄潭面,平靜的水面瞬間興起水花,餘波盪漾,猜想可能有人灑飼料餵魚,但仔細觀察半天,並未發現餵魚的動作。
我終於走到橋上,望著橋下沙灘旁的人群,大家凝神屏氣, 注視恢復平靜的水面,忽然有人揮一下手,潭面馬上跟著起波,甚至水花四濺。我用望遠鏡頭拍攝,只有潭面反光,不見水中景物,後來下抵岸邊,才拍到魚群跳躍爭食的畫面,即使沒有食物落水,一有動靜,便有群魚躍動的水花,可見平時常有遊客餵魚,而魚群不計其數。
下橋走到沙灘上,近距離觀看高山鯝魚,迴避了水面的反光,見到溪水清澈,如一塵不染的透明介質,呈現溪底的大小石礫,鯝魚瘦長流線形的身影,成群竄游於水面下,動作方向一致,如百箭齊發,岸邊偶有動靜,就會打亂隊形,聚集跳躍搶食。
賞完這處高山鯝魚區,大夥繼續上路,經過寮屋休息亭,又通過青山吊橋,沿途棧道與護欄設施完善,遊客漫步其間,真有忘憂之感,而觀魚悠游,則有自由自在的愉悅。山美社區的封溪護魚緣起於溪流生態系統的退化,當年阿里山公路開通後,帶來高山茶園的急速開發,亂倒土方和濫闢茶園,致使水土保持大受影響,加上外人在溪中炸魚與濫捕魚蝦,達娜伊谷溪一度遍體鱗傷,魚群瀕臨滅絕,溪流毫無生機。後來幸經村民的努力復育,鯝魚才又大量繁殖,總算恢復了原來的豐饒魚鄉。
我們穿過茂密的森林,又看到許多百年老樹與巨岩的天然樹石造景,溪濱的林木守護著溪水,魚蝦大量繁殖,溪流充滿生機。步道在河岸上穿梭,途中又經過賞魚景點,眼見溪中群魚飛舞,魚肚翻白此起彼落,感覺達娜依谷溪的確活了起來。回顧復育期間,靠的是村人的護魚封溪計劃,以及全體村民動員,徹底執行守衛巡邏,防止外力入侵摧殘,才能讓鯝魚無憂地繁殖,而達娜依谷終於成為鄒族人的忘憂之鄉。
走完休閒賞魚步道,在達娜依谷溪與曾文溪的匯流口附近,通過跨溪的達娜依谷吊橋,我們循另一條通路,回到生態公園的入口處。看時間才八點半,感覺這次造訪行程匆匆,河濱林景與溪流魚影之視覺享受意猶未盡,但接著要趕赴達邦村的盛宴,必須回山莊打包行李,上車奔赴前程。臨行依依,想起下次有機會路過阿里山公路,可邀老婆同行,安排一趟同遊忘憂的達娜依谷。
豈知世事難料,兩年後,即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在中南部造成破紀錄的88水災,也重創了山美村與達娜伊谷,整個山林溪流被大水與土石流破壞殆盡,復育成功的高山鯝魚也付諸洪流,我們重遊達娜依谷之夢就此中斷。
【重回達娜依谷】
聽說達娜依谷的災後重建已在進行,只是不知何時可恢復舊觀。今年初夏,欣見我們社區的里民旅遊活動,排出包山包海的行程,兩天一夜的外傘頂洲與達娜依谷之旅,乃邀老婆報名參加,以還同遊望憂之谷的心願。 第一天遊畢外傘頂洲,夜宿台南北門。第二天一路坐車趕往嘉義阿里山公路,在龍美右下嘉129線鄉道,轉往山美村。上午天氣晴朗,青山翠谷格外醒目,遠處的曾文溪谷也逐漸映入眼裡,到達山之美山莊已將近十點,看到已有不少別團的遊客。步下車門後,感覺山莊與門前廣場景色依舊,但到附近逛一圈,看到災後的山美社區的確大不相同。
遠眺曾文溪谷兩岸,溪濱森林顯然被山洪掃蕩過,山壁碎岩裸露,洪水淘刷痕跡猶存,橫跨溪上的山美大橋似乎健在,但看橋墩與兩岸引道都是全新的灰白色水泥,料想應是災後新建。在河階的平坦地上,有一排新蓋的永久屋,清一色的兩層水泥洋房與原來社區住宅完全不同。循幾年前的記憶,我們開始向山美橋走去,準備過橋到達娜依谷,卻被導遊叫了回來。原來大隊人馬被帶往山莊右側的窄巷,進入一看,果然別有天地,山莊側面設有樓梯,通到一座高架的瞭望塔台,台下高掛「福美吊橋」四個大字,但未見橋塔,不知吊橋在何方,上次來訪也未看到有吊橋,料想是災後新建。
走到瞭望塔下,看見腳下是寬廣深邃的曾文溪谷,一道棧梯向下通入跨溪的細長吊橋,這座如長龍騰空的福美吊橋,是達娜依谷的最新景點,導遊說,不走此橋,今天這趟行程等於白來了。新建的吊橋採「直路式」設計,兩端沒有懸掛主纜索的橋塔,俗稱吊床式吊橋或天梯,目前在台灣各地風景區逐漸流行起來,就像天空步道或林梢步道一樣,讓遊客有居高臨下的新奇感。不過我有點懷疑導遊的話,達娜依谷的主題景觀應該不在這吊橋吧。
福美吊橋寬僅容兩人並行,橋長175公尺,跨越曾文溪相當狀觀。論長度居全台第二,僅次於八卦山猴探井的天空之橋(204公尺,上下265階),其他類似的吊橋還有南投竹山鎮的天梯吊橋(136公尺),以及台北市內湖區碧山巖附近的白石湖吊橋(116公尺),分別排名第三、四。導遊說這種排名隨時會改變,許多風景區可能會陸續造出這類的橋。 走過有點搖晃的橋,我頻頻停下腳步,看曾文溪兩岸的石灘與坡地森林,台灣山區的溪濱植群是降雨、山洪與植物消長的動態平衡。以前幾次爬同一座高山,在溯溪的路段常發現路線與植群有改變,乃因山洪導致溪流改道所致。而台灣許多高山險谷之間,早期多以吊橋作道路連接工具,這種吊床式的橋,沒有橋墩,可免於在颱風天災時被洪水與土石流衝毀。福美吊橋無疑會成為遊客進入達娜依谷的必經之路,然而我重遊達娜依谷,看好的是溪濱美林與水中鲴魚,料想此刻就在隱身在對岸山後的溪谷裡,不知災後重建變成甚麼模樣?
在吊橋半途向上游眺望,可見新造的山美大橋,據說此橋係運用企業界捐助的善款,由嘉邑行善團執行建造,是129線公路的重要工程,也是直通達娜依谷入口的車道。今天晴朗,山美橋後面落風山的山頭看得很清楚,山後就是上游的里佳村。 到達彼岸,回頭看從山莊旁延伸而來的吊橋,感覺到吊橋的巧妙工程,以及災後重建的用心,難怪導遊說這吊橋是今天主要景點。此外,山莊下的溪邊護岸工程也特別醒目,原有的溪岸森林與植物群必定全被毀壞殆盡。
吊橋接到129線公路,我們在此左行,轉向達娜依谷,導遊以電話吩咐遊覽車司機開車走山美大橋,到生態公園的停車場待命。大隊人馬徒步走了幾分鐘,來到山美大橋前,有一巨石鎮守在引道旁,生態公園的牌樓也架在道路入口處,這顯然是新建的,記得上次來訪並沒見過。
在通往公園的道路左側邊坡,看到一條廢棄的柏油路通入溪床,溪中還可見損毀的水泥塊,看樣子是舊橋的痕跡,主結構體則已被沖走。進入園區後,舊地重遊的親切感,令我急著去尋找上次進入溪谷的小徑,在停車場與入口廣場附近繞了一周,只見溪崖上的水泥涼亭與入口的木造寮亭,找不到以前下溪的步道或小徑。
我順著園區的柏油路走了一段,看見遠處林梢有一座吊橋的橋塔,料想那是上次走過的達娜依谷吊橋,應該可通入溪谷。正想走過去看,這時大隊人馬陸續到齊,導遊叫大家到表演場的大寮屋集合,鄒族的歌舞秀要開始了。導遊說不用急著走吊橋,等看過歌舞表演,吃過中餐,就會讓大家參觀那座吊橋,那是今天主要景點,不會錯過的。 歌舞秀演出好幾場次,有長者的吟唱與舞蹈,也有年青學子輕歌妙舞的傳承演出,博得不少掌聲。在歌舞場旁邊的風味餐廳吃中餐時,剛才表演的幾位年青舞者盛裝幫忙端菜,與遊客談笑風生,讓大家倍感親切。
吃過中餐,大家緩步走向吊橋,路邊有一面解說牌,註明種樹區域圖,標示由表演場到達娜依谷吊橋的路段造林位置,顯然這段路新闢不久,看路邊的樹木也是新植的,走到路的盡頭,就看見生態園區的新地標,達娜依谷吊橋的高大橋塔聳立在溪岸。
記得上次走過達娜伊谷吊橋,從橋上看到橋下成群遨游的高山鯝魚,據說這橋原是自然生態園區的主要景點之一,更是遊客體會「橋下有魚」的最佳取景點,但在88風災期間遭連根拔除,被大水沖得不知去向,可見即使是吊橋,在大風中仍然不保。災後重建,這座吊橋是主要工程,從橋頭望去,這端的橋塔高三十幾公尺,兩道主索以空中畫弧的姿態伸到對岸,對岸卻沒有相同的高橋塔,接點是一座巨形橋台,這種設計是不對稱的單塔式懸索吊橋,別具一格。
走在吊橋上,感覺這橋比福美吊橋更長,據說有228公尺,橋面鋪著木板,比較特殊的是整個橋面幾乎是水平的直線,沒有彎曲。橋寬雖只能容兩人並行,但橋中間設置了幾處凸出的眺望平台,可供遊人迎面交會,或停腳俯賞溪流。我們在一處平台停下來,想看橋下有魚的畫面,但下面溪床雖很寬,卻只有中央幾道分岐的小溪水,橋似乎太高了,也看不清水中景物,只有零亂的石塊散落在水面,要看魚的話,恐怕只有走過吊橋,走下溪床才有希望。
我站在吊橋中間,仔細向達娜依谷溪的上游眺望,頓覺希望落空了。從橋下到上游河道轉彎處的溪谷,在風災前曾有綠林蔽空,林下處處清流深潭,溪中充滿閃耀銀光的高山鯝魚,溪濱還有棧道連接亭台樓閣。現在放眼望去,只見空蕩蕩一片,當年的跨溪拱橋無影無蹤,在兩岸山腳約有二三十公尺的坡地與森林,全被大水與土石流掃蕩一空。災後經進行疏濬排洪,建了好幾階的護岸工事,石籠與水泥護牆取代了原有的森林步道,中間的溪床顯然被土石淤積,不見深潭,只剩淺灘與小水道,要重現橋下有魚的畫面,恐怕須再行人工整治,還要相當時日,今天恐怕很難看到魚了。
轉身回望下游,馬上看到達娜依谷溪的終點,也就是它與曾文溪的交匯點,曾文溪源遠流長,此處溪水黃濁,上游的廣大流域可能最近有山洪暴發過,而達娜依谷溪比較短,上游的水已轉清澈,形成兩溪陰陽分界的交流畫面。
接近吊橋末端,清楚看到對岸橋台如一座城堡,橋面通到洞開的城門,城牆上面有一座茅草屋頂的瞭望涼亭,早到的遊客都擠在上面拍照。我們過了橋,便急著找附近的步道,想趕快下溪觀魚,但並未發現下溪的路,導遊說今天賞景行程到此為止,必須走回頭路去坐車。我有點失望地愣住了,難道達娜依谷之行只看兩座吊橋與歌舞表演? 在吊橋旁有一面路線解說地圖,除了吊橋在兩溪交會點的位置以外,還標出一條登山步道,引導遊客爬上山坡農耕地,最後又下降到溪邊,顯然以前的溪邊步道與拱橋都消失了,這條新設步道可讓腳癢的遊客過過癮。我雖然躍躍欲試,但導遊說路線上沒有賞魚的景點,最後到溪邊恐怕要自行下溪,幸運的話也許可看到一兩條鯝魚。大家聽了都沒興趣再往前行,開始走吊橋的回頭路。
我爬到橋台上的瞭望涼亭,回望吊橋那一端的橋塔,也四面環顧曾文溪與達娜依谷溪的交錯山水,感覺前後兩次達娜依谷之遊,景物與旅情大不相同,風災對鯝魚的棲息地與溪流兩岸森林衝擊這麼大,對鄒族的社區環境與生活影響也不小。聽說在災後重建完成,準備開園之前,社區發展協會曾邀請旅遊達人與部落客來訪,帶他們到溪邊,見證了鯝魚的存在,經過風災摧殘之後,魚族雖然寥寥無幾,但畢竟堅韌地存活下來,現在某些溪段已可看到少許新生命悠遊於水中,但要恢復災前盛況,時機尚未到來。目前達娜依谷迎接遊客的,主要是新建的兩座吊橋,以及村民們的熱情與歌舞。
回程的吊橋上,我注視橋下的溪水與小瀑布,魚群竄遊或魚肚翻白躍動的景象,現在只能想像回味,不過只要魚族還生存下來,終有繁衍壯大的一天。今日與老婆重遊達娜依谷,沒有看到預期的谷中美景與悠遊鲴魚,讓我們忘憂的,是社會各界的溫馨援助,以及社區民眾災後重建的同心協力與不屈不撓。 台灣的山林與溪流,每年受到颱風與洪水的不斷衝擊,山容與植物群也一再被重新塑造。就長遠觀點而言,沒有永遠的達娜依谷,不變的是人的巧思與毅力。山美社區的居民必定已從強韌的鯝魚獲得了信念,高山鯝魚也成了山美部落的精神象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