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大尖山!墾丁四季吶喊 (作者--樹青)



近日重遊墾丁,市街熱鬧非凡,商家笑著說:準備迎接春季吶喊活動囉!
看望老伙伴,探訪舊山水,這次我們住宿統一健康世界墾丁渡假村。

清晨曙色微明,迫不急待踏出露台,海天一色仍在矇矓的薄霧中……
旭日東昇後,碧海藍天格外分明,首先擄獲視線的,竟是遠處天邊的小尖峰,
整裝外出獵景,鵝鑾鼻公園的草地上,小尖峰終於全景畢露。

墾丁台地上一柱擎天,尖聳有如利刃,
我們不禁吶喊:大尖山!墾丁國家公園的標記。

早期研究墾丁風景特定區的植物群落,我們曾住宿於墾丁賓館,在面海的房間首次注視著大尖山,從這個角度看,大尖山有不同的形狀,那屏風似的山體雄踞於墾丁台地,令人印象深刻。

久別重逢,這次在墾丁遊樂區又看到大尖山,藍天白雲變幻莫側,雄偉的山形依舊,崛起於草原樹叢之上。暮然飄來一朵雲,暗影在山體上緩緩掠過,頓時往事如雲煙,一幕幕浮現…..

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後,進行台灣梅花鹿的復育工作,許多國內動物與植物學者獲邀參加研究計劃。動物學者負責梅花鹿的生態、食性、營養、繁殖與族群動態研究。我們的植群團隊則負責梅花鹿的棲地生態、覓食的植群、植群的反應與復育地點的勘選,在國家公園作野外調查。

當年我們研究團隊在國家公園境內爬山涉水,風餐露宿,除紀錄自然生態以外,也設立樣區,觀察梅花鹿對植物群的影響。後來我們又執行國家公園內的野生蘭科植物研究,調查遍及山林與草原,在很多地點都看到大尖山。

社頂草原是梅花鹿最初圈養與繁殖地點,後來也在此進行野放,讓鹿群回歸自然。
在墾丁的野外調查,一年四季遊走各地,目睹大尖山不同角度的山形變化,由於朝夕與大尖山對望,山的實體與外貌已烙印於腦海中,不論身在何處,總能一眼認出它。從墾丁的野外工作過程,山人也體驗出登山與親山之樂趣。

山人從小喜歡登山健行,伙伴們曾問:親山之樂趣何在?
答曰:親山之意境在將小我融入大地,嵌入山川。當融會貫通之際,南來北往,自由自在,登山溯溪,悠然自得。體驗之道概分三類:

一:定點看山,山下居家四周觀山或窗外看山,閒暇看山,有益視力,兼可望山怡情。住統一墾丁渡假村的日子,天天看到大尖山。統一健康世界墾丁渡假村。

二:越野看山,移動點觀山,縱橫四方大地,欣賞山之不同角度形貌,体會山之虛擬實體,從而由所見山之形狀推測觀望點之方位。

三:登山看山,在山頂點閱四周群峰,瞭望山川地景,大開眼界而小自我。

中央山脈的最南端稜脊,由恆春南邊的赤牛嶺(283m)算起,往南方到大山母山(325m),中途又向東分出門馬羅山(311m)的主稜,再由此沿東南山嶺,經過墾丁公園的龜角六山,一直通到鵝鑾鼻半島,整條山嶺的大致走向與大尖山的長軸一致。
大尖山其實不高,山頂大約只有318公尺的海拔,但就整個墾丁台地與四周山巒而言,卻是相當獨特孤立的明顯山峰。

研究調查期間,在住宿區定點看慣了大尖山的風貌。至於越野看山,我們走遍東西南北各個角落,找到不同之路線與取景點,當大尖山出現於視野中,我們立刻認了出來,綻開笑容,吶喊著:大尖山!你好!然後我們期待著,有一天登上山頂,俯瞰大地。

從港口溪旁的永靖村,我們溯白沙彌溪南行,看到門馬羅山的稜線背後,出現了小尖山與大尖山的頂峰。爬上門馬羅山的鞍部,大尖山呈現圓頂的錐形。

由恆春南邊的赤牛嶺開始跋涉,在赤牛嶺頂望向東南方,正對著鵝鑾鼻的方向,大小尖山排在大山母山背後。大尖山呈三角形尖峰,其立體山形,大致有如頂部呈鋸斷狀的薄屏風,長軸呈西北至東南之走向,因此,景觀上最細薄而尖銳的山形,取景角度就出現在這個軸線上。爬上大山母山頂,喊著大尖山,在烈日下與它合影。

沿著乾枯的石牛溪往上游走,進入墾丁牧場的大草原,從門馬羅山南側的溪谷往上爬,快到坡頂之際,大尖山的屏風狀山體逐漸升出地面。

要欣賞橫嶺屏風狀的大尖山,必須由其西南側取景。我們從石牛橋走下溪床,轉進牧場的南側草原,看到大尖山最寬廣的山形與西側山壁。橫看成嶺側成峰,一座小小的大尖山竟有千變萬化的風貌,令人百看不厭。

恆春的東北季風很強,落山風在墾丁牧場上對樹木有雕塑的效應,躲在大尖山西南側的樹還能維持直立狀,不受山體庇護的北側相思樹,呈現一面倒的傾斜姿態。

深入石牛溪更上游的牧場,山形又變了,呈現稍微彎曲的三角形。我們披荊斬棘,揮汗吶喊,一路目睹大尖山,總是對那隨地變幻的山容驚嘆。

在墾丁遊樂區山下的牌樓入口,面對大尖山的南側,大尖山略呈半圓形,頂上尖石磊磊,南側山腳還有兩片牛角狀的突岩,像一頭頸鰭尖利的雙角怪獸。

從墾丁到鵝鑾鼻的砂島海岸與燈塔附近,這條軸線所見的大尖山最為尖銳險峻,如筍插天,偏離這條主軸線,大尖山便出現變化多端的山容,

大尖山的東面山容,是遊客最常見的景觀,在墾丁遊樂區的觀海樓眺望,大尖山突出於遊樂區的熱帶森林之上。

在墾丁遊樂區的入口與墾丁賓館看大尖山,所見山容最為細膩清晰,整個峭壁構成寬廣的屏風,壁上的裂隙與凹溝仍有樹木與灌叢生長。

由於中央山脈尾稜的遮蔽,恆春半島的東側看不到大尖山,要看到東面的大尖山,我們曾由北方的老佛山拍到照片,大略呈直角三角形,垂直的一側面向巴士海峽。我們登上國家公園內最高的萬里得山(526m),碰上山雨欲來的陰霾天氣,在烏雲罩頂之下,大、小尖山與門馬羅山、大山母山成排屹立於海峽之上。

大尖山最西邊的觀景點,要算是貓鼻頭半島的關山台地,從飛來石旁的山崗眺望,大尖山出現在大山母山後面的墾丁台地上,其山形與墾丁賓館所見者互為鏡射。我們又一次對它吶喊:大尖山!

經年的朝思暮想,我們的吶喊終於化為朝聖的親山行動,一個晴天,穿過相思樹林吶喊著,大尖山!我們來了!

我們通過牧場北邊山坡上的相思樹與黃荊樹林,逐漸逼近山腳下。
大尖山又稱大尖石山,其實是墾丁泥岩層裡夾雜的外來岩塊之一,岩質堅硬而耐侵蝕,由於侵蝕的差異,周圍的地層逐漸夷平,獨留這些硬岩殘丘,大尖山與附近的小尖山是具有尖銳岩柱的代表作。

仰望大尖山的南壁,只見山石嶙峋,陽光下非常耀眼,岩縫中鑲著灌木叢,可見再怎麼惡劣缺土的岩壁,只要有裂隙或窪洞可供立足生根,就有植物生存。

轉到東面山麓,岩壁上的灌叢更稠密,編織成密不透風的覆蓋物。南側光滑的裸岩下,有一道短草斜坡,可以攀爬到上方的尖石堆,。

岩壁上生長的小樹或灌木,大都屬耐旱物種,葉小而堅硬,樹幹或枝條長了很多長刺,有些枝條全部變成刺,生態景觀上可稱為有刺硬葉灌木叢。

小心翼翼地攀爬岩壁,跨亂石,鑽刺叢,通過奇岩林立的峽道。

終於到達最高處,立足於亂石與灌木叢之間,我們開始點閱四周群山,並細覽恆春半島與墾丁台地的地面與海洋景觀。

山頂上只有北邊有明顯的山巒,晴天時最遠看到恆春半島北端圓頂的里龍山,東北方遠處有廣三角形的老佛山,較近的依次是枕頭狀的門馬羅山與三角形的大山母山。

金字塔形的小尖山介在門馬羅山與大尖山之間的稜線上,其南麓有兩顆尖銳石柱,成為明顯的特徵。

在登頂途中,極目西眺,貓鼻頭半島圍繞著南灣,更遠的台灣海峽一直連到天邊。

從山頂附近的樹叢間,更可看見南灣的潔白沙灘。

西南方的山腳下,青蛙石半島突出於海中,墾丁的市街與青年活動中心的民俗村清晰在望。

東南方山腳下,可見屏鵝公路繞著海岸,墾丁牧場的草原與大員山橫亙在前,後面就是台灣尾的鵝鑾鼻半島。

大員山南邊山下的砂島,有白沙鑲邊的海岸,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突出在藍海與綠地間。

我們在墾丁的植物研究與梅花鹿復育計劃持續了好幾年。爬過大尖山以後,似乎與山有了默契,不管四季寒暑,不論在公園何處,縱橫原野之際,只要視線能及,我們便向它招手吶喊,大尖山!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您好~讀您的blog很舒服~

Unknown 提到...

您好~讀您的blog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