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冬日林外即景:三芝花田與水車--(作者:林迷)

【冬之旅】
冬日寒流一波波,襲得山人全身瑟縮,愁上心頭。
山友來函慰問:君不見綠林遊梭客,奔馳林間山頭,令人稱羨,
誰說遊山是一場美酒饗宴,揮汗正如酒酣耳熱?山人何來幾多愁?
憂時局世態,傷老者殘疾,悼親人好友,痛境遇無常,嘆無奈中仍無可奈何!
醫生囑咐少熬夜,多出戶外曬太陽,一言驚醒鬱中人。
冬天來趟山野之旅,且走出森林,享受陽光,來到的地方是三芝農村。

三芝鄉野除了陽光,可有新鮮事?台灣農村冬天有何看頭?
「農地變花田」正在全國各地漫延開來,是例行作業或特意安排?
專業種花的田地當然滿田花朵,不種花的田也遍地開花,引人圍觀。
三芝有名的山坡梯田竟是一片花海,紅白交雜的大波斯菊引頸搖曳,
黃波斯菊金光閃閃,鮮艷的孔雀菊也在田裡展現冬日的燦爛。
男人們下車忙著獵影,妻小走入田間,埋身花海,滿臉幸福美滿。
山人在陌上沐浴冬陽,讓日光蒸散憂鬱,任笑顏在心窩逐開。
花開花謝,稍縱即逝,可曾捕獲剎那中的永恆?

三芝的八連溪是條活水,縱貫全鄉南北,水長流,不捨晝夜。
滋潤三芝梯田,富饒民俗文化,名人文物館有說不盡的故事。
八連溪附近新建的水車公園,使驅動大地活力的溪水浮出檯面,
生靈萬物源於水,水體循環於天地間,化為汽,結為冰,降為雨,
終必落入山地,流經鄉野沃壤,萬道水脈溝渠引出生命之泉,
灌溉農地莊園於無形,孕育豐盛農村的自然力經常被人遺忘。
巧妙的引水設計,溪水能量得以表象化,隆隆水車轉出大地活力,
花田燦爛有時盡,只要水不枯,木不爛,水車還將運行不輟,
巨輪訴說永恆,無常也即尋常。

  櫻花水車園區的入口就在101縣道旁,園中的水車構成精巧的幾何圖形。


  櫻花園區的腳踏龍骨水車讓人体驗耕作之勞,園區外的花田令人不得不停車取景。


  福德水車公園園區廣大,引水渠道凌空架設。


  福德水車是三芝水車中尺寸最大的一座,附近親水公園的湖光樹影令人流連。


  大波斯菊在微風中引頸搖曳,黃波斯菊與孔雀菊相鄰爭豔。


  福德水車公園的宏觀亭與跨河鐵橋浮現在大波斯菊花海之上。


  福德水車公園的跨河鐵橋與大水車,被園區外的花團錦簇所環繞。


  男人彎腰取景,妻兒埋身在花海中,一臉幸福美滿。


  斜陽照映花田,催不歸遊人,剪不斷遊興,臨行前頻頻留影。


  福德花田東側的山崗上,可見到福德宮與一平台上的樓閣與水車。


  走上山崗,來到遊客中心對面的三村水車與福德宮。


  夕陽西下前來到二號省道旁的根德水車公園,後面的吊橋跨越八連溪,進入還在整建的廣大園區。


  三連式的根德水車,有如大小時光飛輪,推動歲月流轉。


  根德水車公園對岸的寬廣草皮園區,有一艘兒童遊戲船,其他建設尚在進行。


【旅情補記】
冬日裡想尋找一些古道來健行,驅除身心寒意,記憶中忽然浮現昔日竹子山北側森林的巡遊及生態調查往事,記得在台北縣三芝鄉南邊的八連溪頭流連過一陣子,發現不少當時沒有記載的登山小徑與瀑布,有一次還摸索一條步道登上竹子山禁區。最近登山界在這裡整理出好幾條古道,好像通稱為八連溪古道,附近還有水車公園的景點。以前在三芝山區活動,看過腳踏水車,並未看到水車公園,料想是新增的休閒景觀,登山健行經過可以順道去看看。
準備好八連溪的資料後,等著好天氣上山探勝。不料前一陣子上醫院,醫生竟勸我不要熬夜,多到戶外運動曬太陽,這倒出乎意料之外,難道我戶外運動不夠?或者綠林雖常遊梭,樹蔭下陽光不足,有礙健康?仔細一想,在寒冬走一走陽光鄉道也許有益身心,醫生的話真是言外寓意?於是上網找一找近郊農村有何景緻,想不到整個台灣農村現在最夯的竟是花田景觀,冬季休耕農地一片花海,不必找特定著名的產業花田,隨處鄉道旁就有看頭,記得最近在大溪居家附近也看到不少農地種花當綠肥,以為是地方性的措施,看來這是政府輔導的全國性農地休耕計劃。選個晴天假日到農田賞花,當然不缺陽光,既然幾天前想到八連溪的水車,我就邀老婆同行,驅車直赴三芝,在鎮上外圍賞花田與水車,至於八連溪古道與瀑布,也許等夏天雨季水量較大時再來。
三芝境內共有六處水車景觀園區,我們由淡水的登輝大道進入三芝鄉,在接近三芝街道前的台二線公路左側,首先看到根德水車公園,位在客運巴士的四棧頭站,由於與去程公路不同一側,可在回程時於路邊停車下去參觀。經過根德水車後,遇到15號橋(成福橋),路邊右側出現八連溪休閒步道的入口,可下溪走到上游的櫻花水車園區。若沿台二線淡金公路向前行,經過三芝市集,往前到17號橋,向民主公王廟前走,就可到另一處民主公王水車。我們這次由中正路(101縣道)進入三芝市街,經德賢路左轉進入北11鄉道,先到北觀國家風景區三芝遊客中心停車休息,取得旅遊資料後,順便參觀名人文物館與後面的李前總統老家(源興居)。時近中午,我們又開車回中正路,右轉智成街(北18線),先參觀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再上山看梯田景觀,並在梯田下的土雞城吃午餐。休息一陣後就展開水車公園的尋覓之旅,先回中正路,走101線公路往北新莊方向,不久就經過埔頭橋,在橋頭看到櫻花水車園區,遊園看水車,並沿八連溪邊的步道繞一圈,回到公路又看到溪邊有一條小柏油路垂直向上,通到上游的福德水車公園,開車上去不久,看到兩旁農地的花田,此處的水車直徑最大,附近有涼亭(宏觀亭)、跨河鐵橋與親水公園,全區幾乎被花田包圍,遊人如織。花田的東側山崗上有一座福德宮,與一座水車相鄰而立,我們找到小路,通過花田爬上山崗,原來小路接到剛走過的北11鄉道,這座路旁水車就是在遊客中心對面的三村水車,因位在八賢、埔頭、埔坪三村之交界故名。這條北11鄉道還可通到更上游的八連溪水車園區,不過時間已晚,我們還有台二線旁的根德水車園區尚未參觀,於是走回福德水車旁取車,在回程下車參觀根德水車,這座路旁公園有三連式水車,還有一座吊橋跨過路邊的八連溪,對岸園區腹地廣大,似乎還在規劃建設之中,除一艘船形的兒童遊戲設施以外,亭台草坪與樹木栽植都還未完工,但已招來大批遊客。
六座水車之中,除根德水車與民主公王水車在台二線省道旁,可在去程或回程路上參覽以外,其餘四座宜以遊客中心為轉進點,停車後四出健行去看水車,並沿路賞花,當然賞花田要把握時間,農閒過後就會消失。水車則運轉不停,隨時可觀,若配合三芝鄉舉辦水車文化節活動,將更有看頭。(寫於97年歲末)

2008年9月14日 星期日

花樹競豔.陽光燦爛—西合歡山紀行       (作者 文/影兒 攝影/Kai)

位於中橫霧社支線上的合歡群峰,有著柔美的玉山箭竹(Yushania niitakayamensis)草坡山頭,在春末夏初更以令人驚豔的玉山杜鵑(Rhododendron pseudochrysanthum)(合歡東峰)、紅毛杜鵑( Rhododendron rubropilosum)(北合歡山)吸引了如織的遊人,一直是公認最易親近的幾座百岳,除了西合歡山之外。
過去,要爬西合歡山(標高3145m),得先登頂北合歡山(標高3422m),再沿其西稜,一路經過無數個上上下下的小山頭,才能撿到這顆百岳;回程更是辛苦,在體力耗損的狀況下,還得原路爬回這些山頭。這一來一回,至少需要八、九小時以上,大部分的登山隊是天還未亮就出發,體力差一點的人,還得走到天黑才能下山,甚至有些隊伍乾脆排個兩天,在山上過夜。
我向來不以撿百岳為爬山的目的,每每看著北合歡山到西合歡山這條單調的草坡稜線,就沒有走過去的慾望。近年來,知道有一條新的登山路線,是從力行產業道路的華岡入山,經合歡溪畔的步道,可以輕鬆地一天來回西合歡山,沿途有高山溪谷可以戲水,還有台灣鐵杉(Tsuga chinensis)、台灣冷杉(Abies kawakamii)的清幽,最後才上到高山草原,遊程較為豐富多變,於是有點心動。
我和森林系的好友Elsa與她老公,是這一兩年來新組成的爬山小隊,這一次,很開心有位新伙伴Kai的加入,於是成為陣容堅強的四人團體。這個團體裡,Elsa夫婦包辦了公糧的採買,辦理入山、保險等繁瑣的雜務,還要辛苦地從宜蘭一路開車,經梨山、福壽山農場至華岡——事實上,他們的積極安排,是此隊成行的主要推手。Kai是植物專家與攝影好手,讓此行的學術性與藝術性增色不少;至於我嘛……我只能盡力當好個嚮導囉!
一般登百岳,通常指標明確、路口明顯,然而這條新路線似乎並非如此。我在網路上搜尋了幾個登山記錄,每一個的講法竟都略有出入!主要的差異,就在於那條合歡溪,到底好不好過?最後終於問到了一位親自走過的學弟,大概知道渡溪後到登山口之間的路況,才略覺安心。
於是,我們在九七年八月底出發了。來到福壽山農場,沒想到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現代,竟還發生「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的土匪行徑!我們一行四人,加上一台車,雖然都拿出了在公家機關工作的身份,打了折之後,還是被硬生生搶了兩百多元!
一路往南開,我們忍不住罵聲連連。福壽山農場硬指說力行產業道路的北邊這十公里是由他們所開闢、維護,即使我們只是路過,沒有要在農場玩,還是要跟我們收費(但若反向由南往北路過力行產業道路,則無須收費)。但看這路況,坑坑洞洞,實在看不出哪裡有維護?
路過華岡之後,循支線向左,過了記錄上所說的「圓環」,我們覓得了一個還不錯的過夜營地。
營地在一個小小的南北走向稜線上,東邊是大甲溪上游的合歡溪;西邊是大肚溪上游的北港溪。
向東看,近在眼前的就是明天要爬的合歡西峰——覺得好近哪!只不過,路還要沿山腰繞四分之一圈,才到登山口。
 照片1 營地朝霞,右方巨大山影即為西合歡山


往北望,有個小小突起的松嶺山,山頭後面透出梨山方向的燈火,在這深山裡,還是覺得光害很嚴重。
西方,像屏風一樣壁立的,是白姑大山及其南稜,看起來頗為壯觀,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去爬?
西南邊的遠方,順著北港溪溪谷望去,有個小小獨立的山塊,是北東眼山。
   照片2 北港溪谷雲海,左側為北東眼山,右側為白姑大山南稜


晚間,溪谷吹來的風打得外帳烈烈作響,谷間的零星燈火隨著散了又聚的霧氣忽現忽隱。明天究竟是好天氣還是壞天氣呢?Elsa夫婦似乎頗為擔心。
深夜,我被明亮的月光照醒,然後再安心入睡,相信明天會是個大晴天。不知為什麼,這次上山,一直有種溫柔寧定的感覺。或許是和好朋友一起吧!再加上山上清涼舒爽的空氣,一掃塵世的煩擾。
清晨五點半起床,天上的雲彩尚未散盡,送給我們一片炫麗的朝霞。
出發了!我手上拿著印來的四份記錄,心裡還是有點小小的焦慮。這趟西合歡山之行的地點是我選的,而我究竟能不能順利帶大家找到藏在合歡溪岸的登山口?合歡溪好不好渡過?究竟是如記錄所說,溪水深及大腿,冰冷刺骨,還是如學弟所說,清淺易行,連鞋子都不會弄濕?
我們沿著記錄上所謂的「合歡溪步道」前行。路徑寬闊,坡度平緩,山風輕拂,走起來極為舒適愜意,比起上個月去爬畢祿山所走的八二零林道的鬱閉悶熱,還有滿路咬人貓(Urtica thunbergiana)來得好多啦!
走沒幾步,Kai就在路邊發現一叢庫氏山珊瑚(Galeola falconeri),鮮黃色的花朵盛放,彷彿在歡迎我們到來。想起梅峰農場大門外也有一叢庫氏山珊瑚,還有南湖大山的門戶,七一零林道的入口處也是,真是有趣的巧合!
 照片3 庫氏山珊瑚(Galeola falconeri)


Kai說了,來到這裡,他有感覺,會有「怪物」,也就是稀有、有趣、特殊的植物,等著我們。真是羨慕,又佩服!我對植物的感覺,好像,只能停留在「喜不喜歡」……
果真,一路上,我們看到了高山橐吾(Ligularia kojimae)、高山當藥(Swertia tozanensis)、台灣劉寄奴(Nemosenecio formosanus)、高山青木香(Saussurea glandulosa)、台灣稻搓菜(Lapsanastrum takasei)、單穗升麻(Cimicifuga simplex)等,都是頗為少見的植物。嗯,真是個好地方!會不會是第一次有植物專家來到此處呢?
  照片4 台灣劉寄奴(Nemocenecio formosanus)

  照片5 台灣稻搓菜(Lapsanastrum takasei)

 照片12 高山當藥(Swertia tozanensis)


邊走邊拍照,打混了約莫一小時,來到記錄上寫的「攔砂壩」。好,我得要繃緊神經,仔細看路了。
此時山在溪的北面,我們則在溪南岸,要從哪裡過溪,就是最大的問題。
我張望了一下,過攔砂壩上溯大約三十公尺的對岸,有登山路標;且此處的溪中有些大石可踩,就在此過溪看看吧!我穿著雨鞋,不怕濕,就請其他人先等等,待我過去探路再說。
路標的上方,有破舊的繩索,上攀的路徑看起來很「硬」,又陡、又滑,不好惹。照記錄上的說法,這是一條溪水暴漲時的替代路線,遂略過不走,繼續沿溪上溯。
爬過一些大石頭,看到前方又有一些路標,還拉著橫向的繩索,我想,這就是學弟所說的登山口了,於是退回渡溪處。
  照片7 登山口,位於合歡溪北岸,即圖中左側稜線


看到Elsa已換上涼鞋,試圖走進溪水裡。海拔兩千五百公尺的高山溪水,縱使在盛夏,亦極為冰冷,Elsa說是刺骨的痛。我趕緊走進溪中,引導、扶持她過溪,慶幸自己穿的是雨鞋。
帶大家來到登山口,在等待他們換上登山鞋的同時,我又往上探了一下。登山口有三岔開口,第一個極陡,落差又大,稍微再往前幾公尺,選第二個比較好上。
從此,離開了合歡溪谷,就是陡上的開始。我的心情反而放鬆了,因為接下來的路就像一般大眾化登山路線,路跡明確而且沒有困難或危險地形。
一開始是針闊葉混和林,林下極為稀疏,Kai說是柔軟的草本都被動物吃掉了,只剩下堅硬、有刺的植物。唉呀,那如果本來有我的雙葉蘭(Listera),也早就被吃光光囉!
往上行,漸漸轉變為鐵杉林,林下則為玉山箭竹。這段的感覺和南湖大山從舊雲稜山莊到審馬陣山之間的鐵杉林有點像,不過箭竹沒那麼密,鐵杉也沒那麼壯觀,算是年輕的鐵杉林吧!
接著,比我預料的早,就出了森林界線,來到草坡上。草原的坡度比森林裡稍緩,再加上沒有林木的屏蔽,山風徐來,令人精神一爽!
草坡上有紅毛杜鵑,若是六月來,滿山桃紅,應可與北合歡山比美吧!此時杜鵑花期已過,舞台是屬於草本的小花兒們:台灣龍膽(Gentiana davidii var. formosana)、阿里山龍膽(Gentiana arisanensis)、黑斑龍膽(Gentiana scabrida var. punctulata)等龍膽家族,還有玉山金絲桃(Hypericum nagasawai)、玉山佛甲草(Sedum morrisonense)的鮮黃花朵競豔,即使連善於隱身的綠色花朵的細葉零餘子草(Herminium lanceum),還有日本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玉山地刷子(Lycopodium yueshanense)、反捲葉石松(Lycopodium quasipolytrichoides)等蕨類植物,都顯得如此可愛!
  照片8 台灣龍膽(Gentiana davidii var. formosana)

  照片9 黑斑龍膽(Gentiana scabrida var. punctulata)

  照片10 阿里山龍膽(Gentiana arisanensis)

  照片11 玉山佛甲草(Sedum morrisonense)


隨著高度的上升,視野也擴展開來。合歡山群近在眼前,奇萊主北則從其間探出頭來。令人怵目驚心的是力行產業道路沿線,人類可怕的破壞力一覽無遺!昨天隱藏在暮色中的滿目瘡痍,如今現出原形。我真的不想買、不想吃那些高山蔬菜水果!
遠遠聽見了有人吆喝的聲音,果然再走沒多久,就來到此行最高點,標高3225m的三岔路口。由此東行,即可前往北合歡山;向西,進入一片冷杉林,是往西合歡山的路。
聽到遠從北合歡迢迢而來的人比我們早抵達,有點意外;不過話說回來,我們可是悠閒地認植物、拍照、欣賞變化豐富的山景走上來的,可比一味趕路、撿山頭有趣多啦!
台灣冷杉的深紫色毬果直立,上頭點綴一些晶瑩剔透的松脂,就像是一根根霜淇淋一樣可口!冷杉林下則有另一些晶瑩剔透的小花:水晶蘭(Monotropa uniflora)、錫杖花(Monotropa hypopithys)、阿里山全唇蘭(Myrmechis drymoglossifolia)等。
  照片13 台灣冷杉(Abies kawakamii)

  照片14 水晶蘭(Monotropa uniflora)


出了冷杉林,又是箭竹草原。草原平緩,陽光非常的好,晴暖而溫和,沒有咬人的毒辣;山風烈烈吹著,卻也沒有寒意,只覺得通體舒暢,真是快哉此風!今天是節氣「處暑」,處,止也,果真暑氣已消,有著秋天的味道了。
我漫步在寬廣的稜線上,享受陽光、享受風,覺得好像可以一直這樣走下去。
放眼四顧,群山環繞:北邊隔著大甲溪谷對望的,是雪劍山列,山峰在雲間忽隱忽現;南方遠處,穿透濁水溪及其支流丹大溪、巒大溪、郡大溪的溪谷遙遙望去,是不容錯認的玉山三峰聳立天際;而北一段、北二段的南湖、中央尖、無名山……山頭的板岩反射著陽光,雄偉峻峭,又是一絕!
  照片16 右前方雄峙天邊的是南湖、中央尖、無名山,左前方則為雪山山脈


這西合歡山和志佳陽大山一樣,都有點搞怪,基點峰都比最高峰矮一截,我們走到最高峰,就看到基點峰人影綽綽,從北合歡來的山友還真不少。
在抵達基點峰之前,又有一片冷杉林,林緣有個小水池,池水遠看是褐色的,但近看還算乾淨。從基點峰往回走的山友們在此煮食泡麵,卻不知是自備飲水,還是取用池水?
  照片15 箭竹草坡上,水池映著籃天


我們在基點峰拍照,悠閒地晃蕩了許久。附近有一大片玉山針藺(Trichophorum subcapitatum),在山風的吹襲下,拍起來頗有油畫的效果。
  照片17 白姑大山群峰,前方則為玉山針藺(Tricophorum subcapitatum)


然後,終究是要依依不捨地下山了。下山的路上,在草坡的露岩上拍到了漂亮的尼泊爾籟簫(Anaphalis nepalensis)。
  照片18 尼泊爾籟簫(Anaphalis nepalensis)


綜觀這趟行程中的植物,大致以合歡溪為界:過溪陡上之後的登山步徑,看到的就是一般高山常見的種類;反而是溪旁的產業道路邊,有著令人驚喜的奇花異草。
回到了合歡溪畔。清晨出發時,陽光還未照進溪谷,尚不覺得她的可愛;現在,看著清澈的溪水奔流,真的好想跳下去玩兒啊!
  照片6 清澈冷冽的合歡溪

  照片19 合歡溪谷的SPA潭


此時的溪水量算是小的吧,所以無須動用到記錄中說的那條高繞路;Kai甚至穿著登山鞋,跳著石頭就過溪了,顯得合歡溪可親的一面。不過,若是暴雨過後,從攔砂壩到登山口,恐怕真的得費一番功夫,小心應對才行。
回到合歡溪步道上,Elsa夫婦想著寶貝兒子,歸心似箭;而我和Kai則一路採植物、壓標本。除了早上見到的那些稀有植物之外,Kai又發現了一種「怪物」,三出葉的唇形科植物,正在結果。她是誰呢?
  照片20 掌葉野霍香(Rubiteucris palmate)


掌葉野藿香(Rubiteucris palmate)!八十年來,鮮少人發現的神秘植物。一叢翠綠色的族群,隱身在青草間,若非有植物專家的慧眼,她將在此沈寂多久?
誰又能想到,在這個遊人如織的旅遊勝地與高冷蔬果產區環繞下的一處幽靜溪谷裡,會有如此美麗的相遇?
Kai說這條路線太精彩了,想要四季都來走一趟,看看還有沒有什麼怪植物出現……我想,無論春風秋月、夏花冬雪,四季的合歡溪,應該也都有不同的迷人風采吧!
當下一次植物與山呼喚的時候,我們會知道。

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台灣石櫟硬葉林" (作者 - 樹青)

台灣最「硬」的森林在那裏?
所謂硬,有多方面的含意,如果指的是葉子,則有生態上的意義。
台灣山區之森林,樹葉軟硬不等,最能表現硬葉特徵的森林,可能出現在迎向東北季風的低海拔山坡。
強勁而持續的風力,導致演化有利於葉子硬而厚之樹種,可以抗風而持續生存。
台灣石櫟硬葉林出現在恆春半島東部面向太平洋之山坡上。
由滿州之欖仁路向東沿著出風越嶺路線走,通過最高鞍部就可看到這種森林。
東望太平洋,只見森林越近海岸,樹形越低,近海岸則森林完全消失了。
赫赫有名的出風鼻大草原就在海邊。

※在萬里得山向東延伸的300-400公尺山脊,或更低的出風山附近,面向東北的迎風坡上,存在著以台灣石櫟為主要組成的硬葉林,樹葉硬如皮革,其他樹種還有大頭茶、恆春禎楠、石斑木、大明橘、嶺南青崗剛櫟等種,樹木密度很大,樹形低矮而有風雕現象。以全球觀點而言,硬葉林發生在地中海型氣候處,乃適應夏乾冬雨之特殊生態條件,樹葉被有厚蠟層或角質層,以減少水之損失,因而呈硬厚質,台灣雖不屬於地中海型氣候,但局部強風也產生類似效應。

出風山附近的台灣石櫟硬葉林

台灣石櫟的硬葉與堅果

由出風越嶺路眺望硬葉林與太平洋邊的出風鼻草原

悼綠林之友謝煥儒老師 (作者 - 蘇鴻傑)

酷熱的七月天,我們在大溪森廬避暑。二十四日早晨,陽光從庭園的樹叢間射入窗台,翠綠的葉子似乎濾除了豔陽的熱氣,也帶進清新的空氣,正在感恩於樹木的的庇蔭與淨化功能,忽然聽到電視新聞的報導:台大謝姓副教授被減刑更生人毆打致死。老婆叫了起來:「是森林系的老師耶!」。

森林系並沒有姓謝的老師,我趕忙澄清,但腦子裡卻閃過一個我認識的謝副教授,難道是那位綠林之友,樹木醫生?不可能是他吧?看著螢幕上流轉的跑馬燈:森林病理專家 ….….. ,不妙!正是植病系的謝煥儒老師。轉過幾個電視台,的確沒有誤報,天啊!這一晴天霹靂令我頓時墜入谷底黑洞,我摔坐椅上,一時不能動彈,也無法言語。此後數日,謝老師的無故遇害帶給我莫大的錯愕與震撼,久久無法平復。

初識謝老師,我們一起到台大實驗林參加一個老齡神木病理的會診與研討,已記不得是多少年前的往事,但他那短小精幹的身材與熱忱周詳的發言令人印象深刻。後來我得知他的研究專長,也瀏覽過他的一些著作,但一直沒有再見面或聯繫,直到民國八十七年,台大開始每年舉辦學生對老師教學的評鑑活動,並由學生的問卷排名順序,計分選出教學優良的老師接受表揚,在幾次的校長頒獎典禮中,我又看到謝老師的身影出現在教學優良的行列中,至少總有兩次吧。事實上他除了熱心教學以外,還大量投入公益事業,參與許多樹病的研究與義工活動,為青山綠林服務,不愧是森林界的良師益友。

真正與謝老師有進一步接觸,是在我近年退休之後。減少了繁重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我才有時間定期運動健身,除了與家人一同健行登山以外,我也加入台大教職員登山會,這才發現原來謝老師是會裡的幹部,也擔任領隊與嚮導。我在登山會中算是新人,只認識少數幾位老師會員,所以參加活動時,在熱門的登山集合地點常多方詢問人群,才能找到台大的隊伍,上山後由於我勤於攝影與路況記錄,行進速度不同,我經常脫隊或跟錯隊伍,唯獨跟謝老師帶隊的幾次活動,能夠始終同進出。

第一次參加近郊的假日健行活動,登樹林的大棟山並走到鶯歌石,我在樹林火車站前一眼認出謝老師,上前去打招呼並加入上山行列,他戴著寬邊的遮陽帽,小巧的體型卻背著相當大的背包,不知他帶了甚麼裝備。路上我們聊了很多,他知道我以前年青時也跑過很多山,談了一些山的近況,他對當天這條路雖然很熟,但恐怕臨時路況有變化,他事先還是先來複勘過一趟。爬上大棟山才十一點左右,大夥在山頂休息,謝老師馬不停蹄,帶著幾人先走了,說是先去作準備工作。後來大隊人馬逐漸向鶯歌方面前進,將近中午經過路邊的福安宮,我才瞭解謝老師所謂的準備,與背包裡的秘密裝備,原來他已在廟旁的雨棚下煮好了一鍋麵,並加入蔬菜與肉醬,等著大家來吃午餐,為了給隊友熱食,他的背包裝著家用的大鍋子、麵條與罐頭,當然還有汽化爐,以致於走單天往返的小山,他的裝備卻像兩三天行程的中級山。隊友們似乎早知有這頓大餐,有不少人自備餐具,而我這新手沒料到,不過謝老師也帶了備份的餐具,二十幾人份的麵條,下了好幾次鍋。

木柵的筆架山連峰以及陽明山鹿角坑溪的楓林瀑布,也是謝老師最偏愛的路線,我以前曾勘查並報導鹿角溪的環形健行路線,現在國家公園有管制措施,只能由下七股沿溪來回,且須事先申請。九五年暑假得知謝老師要帶隊進去,我趕在最後額滿時報名,想看看久違的楓林瀑布。當天謝老師安排幾輛自用車,讓大家直接坐車到登山口,並帶了幾位學生同行,仍是寬邊帽與大背包裝扮,他在陡峭的溪床上一馬當先,到達平坦地形才回過頭來替隊員加油,遇有樹上生長的真菌類,還停下來解說,並教導學生採集標本。到達楓林瀑布下,溪水清澈見底,當然又是野炊的最佳地點,不知他那魔法師的背包裝了多少東西,這次食材更豐富,最後還泡茶分享隊友,偏偏我又忘了自備餐具,還得勞煩謝老師替我準備。這次溯溪大家玩得很愉快,還相約一年後再來,果然今年他又辦了一次,可惜我有事無緣參加。

謝老師做人行事很低調,樸實無華的作風以及熱心公益的態度卻使得周遭的人倍感溫馨。我雖沒聽過他上課,料想他的教學也一樣踏實而受益良多,學生的評鑑純粹根據教學成果與感受,可見謝老師不計學術功名,對學生卻極盡心力,才能以副教授的地位而得到學生票選的肯定。

謝老師的不幸遇難,是國家的一種荒謬損失,林業界痛失良醫,台大少了一名優良教師。對台大登山會的伙伴而言,又豈止是失去一名山林野炊的推手與熱忱的會員,他帶隊的融洽風格與熱愛山林的胸懷,或許是無可替代的珍貴回憶。綠林遊梭者走筆至此,老淚縱橫,擲筆三嘆!(2007/夏)

爬到溪床上端的謝老師回頭給隊友加油

老師(左前一)帶隊溯登鹿角溪楓林瀑

" 秋訪聖稜 " ( 作者 - 影兒)

對「聖稜線」嚮往已久,卻似乎從不曾認真計畫去拜訪她,或許是震懾於「聖」稜線這個威名吧! 06 年秋,終於有個機會,和四位夥伴同行,邁向聖稜!

因為上班請假不易,這次先嘗試短天數的「聖稜 O 形」,也就是由武陵農場出發,經池有山、品田山、布秀蘭山、素密達山、穆特勒布山、雪山北峰,再取道黑森林後,循雪山傳統登山路線下山,回到武陵農場,全程路線形成一個 O 字形,故名。完整的聖稜 O 形,應該還包括頭、尾的喀拉業、桃山與雪山,不過由於時間的考量,我們這次就沒有把它們排進來。

我們的行程是:

第一天:武陵農場 →武陵吊橋→池有山登山口→三岔營地→池有山(海拔 3303m)→新達山屋

第二天:新達山屋 →品田山(海拔 3524m)→品田斷崖→布秀蘭山(海拔3438m)→素密達山(海拔3517m)→素密達斷崖→雲達卡山屋→穆特勒布山登山口→雪山北峰(海拔3703m)→雪北山屋

第三天:雪北山屋 →往雪山主峰岔路口→黑森林→三六九山莊→雪山東峰→七卡山莊→武陵農場

注:這樣的行程又趕又累,需要事先勤加鍛鍊體力。此外,品田斷崖與素密達斷崖均有相當的難度及危險性,需要有富經驗者同行,並最好鍛鍊強壯的臂力,以拉繩下攀。

雖然曾經來過雪山三次、大霸尖山兩次,但這次的秋訪聖稜 O ,卻讓我覺得,我對雪山山脈真是陌生!「雪山山脈」自成一個體系,和同樣是高山的中央山脈、玉山山脈,有著不同的氛圍。或許是因為在這裡,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密度特別大吧?

還記得第一次爬大霸的時候,為了趕到中霸坪看日出,半夜三、四點就摸黑從九九山莊出發。鑽出森林、登上稜線的第一眼,立刻震懾了我,至今難忘。那是聖稜線的剪影,隔著雪山溪,在我眼前一列排開:大霸尖山、小霸尖山、品田山、穆特勒布山、雪山北峰、北稜角、雪山主峰……刀鑿般的線條,如此巨大,逼近眼前,卻又如此寧靜,彷彿天地初創。

而最常遠觀聖稜線的角度,應該是從南湖的方向。登南湖之前,要先踢過山腰漫長的七一零林道,抵登山口後,還得爬上之字形上坡,是一連串毫無展望的苦行。不過,到了上坡頂點的多加屯山,如果天氣好的話,就可以得到第一個獎賞 —— 看見壯觀的聖稜線在眼前展開。之後,過審馬陣、五岩峰,到南湖主峰,都可以見到這條神聖的稜線。

看了這麼久的聖稜,以為自己很熟悉了,真正來到,才發現不然。

若說中央山脈是台灣的屋脊,那麼雪山山脈應該是屋宇旁的瞭望塔樓,方圓二十公里之內,高峰林立。我們此行有一大半的路徑在森林界線以上,不是箭竹草原,就是斷崖、崩壁。不知是地勢高的關係,還是鋒面來襲的影響,稜線上寒風呼呼,風力強勁,有時需要用全身的力氣去對抗才得以前進。

然而相對的,這裡的森林極為優美。池有山到新達山屋一帶,是台灣鐵杉林,其中還有一棵「池有名樹」,就是在山道邊獨立,姿態優雅的鐵杉。而在山容峻峭的穆特勒布山山腰,則是一片如童話世界般的台灣冷杉林。略顯纖細的冷杉,看起來比「雪山黑森林」年輕很多,林下較為明亮,佈滿了嫩綠的苔蘚。在枝葉篩下的溫暖陽光中,我有一種錯覺,彷彿一抬頭就會看到白雪公主坐在那兒 —— 結果,我沒看到白雪公主,卻看到一間有著白牆與紅色雙斜屋頂的森林小屋:「雲達卡山屋」(名字也很夢幻)!

雖然這趟因為行程安排的關係,沒辦法住在雲達卡山屋,不過我們還是很悠閒地坐在屋前的平台上,吃午餐、泡茶、拍照、曬太陽、打盹……有人說要一口氣衝到三六九山莊過夜,有人說要去爬頭頂的穆特勒布山,不過,最後大家還是選擇在這童話小屋前,過個悠閒地午後,再邁向預定營地「雪北山屋」。

過了雪山北峰之後,是一串長長的下坡,下到一片直立的玉山圓柏喬木林中。而雪北山屋就隱匿在這片千年老林裡。和雲達卡山屋旁的冷杉林筆直高聳不同,這片圓柏林的樹幹是扭曲而糾結的,襯上因為三千六百公尺的高海拔,與僻處山坳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陰寒空氣,這裡就很像巫婆住的小屋。出於某種敬畏的心,我沒有拍照。

除了濃綠的森林之外,聖稜的秋天還有白芒、紅葉的點綴,與歷千百年不移的白木林輝映,在晴朗的藍天下,燦爛的紅與耀眼的白更顯出色。第一次看到巒大花楸的葉和果全部變紅的樣子,非常壯觀美麗。

雪霸國家公園將聖稜線上的山屋都整修得非常好,我們拜訪的三間山屋都有太陽能發電,有公廁,有雨水收集系統與相當大量的儲水設備。最神奇的是,我覺得建山屋的人很用心,不但沒有留下任何廢建材污染環境,甚至連山屋週邊的生態都看不出有破壞 —— 緊鄰山屋就有生長多年的冷杉、香青,讓山屋看起來簡直像是憑空冒出來一般!或是和四周蓊鬱的森林一樣,已經在此佇立千百年……

這次行程太匆促了,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住在這些山屋裡,度過幾天真正的「山居歲月」!有人想和我同行嗎?

照片1 雪山主峰(左,3886m)與北稜角(右,3880m)

照片2 大、小霸

照片3 雄偉峻峭的穆特勒布山(遠方是雪山北峰)

照片4 雲達卡山屋前曬太陽的悠閒午後

照片5 雪山秋色(巒大花楸與白木林)

照片6 雪山一、二號圈谷

照片7 雪山秋色(玉山小蘗)

照片8 雪山秋色(巒大花楸)

照片9冷杉林中有間童話小屋(雲達卡山屋)

照片10 香青、杜鵑與雪山二號圈谷

照片11雪山秋色(玉山小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