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3日 星期五

"台灣石櫟硬葉林" (作者 - 樹青)

台灣最「硬」的森林在那裏?
所謂硬,有多方面的含意,如果指的是葉子,則有生態上的意義。
台灣山區之森林,樹葉軟硬不等,最能表現硬葉特徵的森林,可能出現在迎向東北季風的低海拔山坡。
強勁而持續的風力,導致演化有利於葉子硬而厚之樹種,可以抗風而持續生存。
台灣石櫟硬葉林出現在恆春半島東部面向太平洋之山坡上。
由滿州之欖仁路向東沿著出風越嶺路線走,通過最高鞍部就可看到這種森林。
東望太平洋,只見森林越近海岸,樹形越低,近海岸則森林完全消失了。
赫赫有名的出風鼻大草原就在海邊。

※在萬里得山向東延伸的300-400公尺山脊,或更低的出風山附近,面向東北的迎風坡上,存在著以台灣石櫟為主要組成的硬葉林,樹葉硬如皮革,其他樹種還有大頭茶、恆春禎楠、石斑木、大明橘、嶺南青崗剛櫟等種,樹木密度很大,樹形低矮而有風雕現象。以全球觀點而言,硬葉林發生在地中海型氣候處,乃適應夏乾冬雨之特殊生態條件,樹葉被有厚蠟層或角質層,以減少水之損失,因而呈硬厚質,台灣雖不屬於地中海型氣候,但局部強風也產生類似效應。

出風山附近的台灣石櫟硬葉林

台灣石櫟的硬葉與堅果

由出風越嶺路眺望硬葉林與太平洋邊的出風鼻草原

悼綠林之友謝煥儒老師 (作者 - 蘇鴻傑)

酷熱的七月天,我們在大溪森廬避暑。二十四日早晨,陽光從庭園的樹叢間射入窗台,翠綠的葉子似乎濾除了豔陽的熱氣,也帶進清新的空氣,正在感恩於樹木的的庇蔭與淨化功能,忽然聽到電視新聞的報導:台大謝姓副教授被減刑更生人毆打致死。老婆叫了起來:「是森林系的老師耶!」。

森林系並沒有姓謝的老師,我趕忙澄清,但腦子裡卻閃過一個我認識的謝副教授,難道是那位綠林之友,樹木醫生?不可能是他吧?看著螢幕上流轉的跑馬燈:森林病理專家 ….….. ,不妙!正是植病系的謝煥儒老師。轉過幾個電視台,的確沒有誤報,天啊!這一晴天霹靂令我頓時墜入谷底黑洞,我摔坐椅上,一時不能動彈,也無法言語。此後數日,謝老師的無故遇害帶給我莫大的錯愕與震撼,久久無法平復。

初識謝老師,我們一起到台大實驗林參加一個老齡神木病理的會診與研討,已記不得是多少年前的往事,但他那短小精幹的身材與熱忱周詳的發言令人印象深刻。後來我得知他的研究專長,也瀏覽過他的一些著作,但一直沒有再見面或聯繫,直到民國八十七年,台大開始每年舉辦學生對老師教學的評鑑活動,並由學生的問卷排名順序,計分選出教學優良的老師接受表揚,在幾次的校長頒獎典禮中,我又看到謝老師的身影出現在教學優良的行列中,至少總有兩次吧。事實上他除了熱心教學以外,還大量投入公益事業,參與許多樹病的研究與義工活動,為青山綠林服務,不愧是森林界的良師益友。

真正與謝老師有進一步接觸,是在我近年退休之後。減少了繁重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我才有時間定期運動健身,除了與家人一同健行登山以外,我也加入台大教職員登山會,這才發現原來謝老師是會裡的幹部,也擔任領隊與嚮導。我在登山會中算是新人,只認識少數幾位老師會員,所以參加活動時,在熱門的登山集合地點常多方詢問人群,才能找到台大的隊伍,上山後由於我勤於攝影與路況記錄,行進速度不同,我經常脫隊或跟錯隊伍,唯獨跟謝老師帶隊的幾次活動,能夠始終同進出。

第一次參加近郊的假日健行活動,登樹林的大棟山並走到鶯歌石,我在樹林火車站前一眼認出謝老師,上前去打招呼並加入上山行列,他戴著寬邊的遮陽帽,小巧的體型卻背著相當大的背包,不知他帶了甚麼裝備。路上我們聊了很多,他知道我以前年青時也跑過很多山,談了一些山的近況,他對當天這條路雖然很熟,但恐怕臨時路況有變化,他事先還是先來複勘過一趟。爬上大棟山才十一點左右,大夥在山頂休息,謝老師馬不停蹄,帶著幾人先走了,說是先去作準備工作。後來大隊人馬逐漸向鶯歌方面前進,將近中午經過路邊的福安宮,我才瞭解謝老師所謂的準備,與背包裡的秘密裝備,原來他已在廟旁的雨棚下煮好了一鍋麵,並加入蔬菜與肉醬,等著大家來吃午餐,為了給隊友熱食,他的背包裝著家用的大鍋子、麵條與罐頭,當然還有汽化爐,以致於走單天往返的小山,他的裝備卻像兩三天行程的中級山。隊友們似乎早知有這頓大餐,有不少人自備餐具,而我這新手沒料到,不過謝老師也帶了備份的餐具,二十幾人份的麵條,下了好幾次鍋。

木柵的筆架山連峰以及陽明山鹿角坑溪的楓林瀑布,也是謝老師最偏愛的路線,我以前曾勘查並報導鹿角溪的環形健行路線,現在國家公園有管制措施,只能由下七股沿溪來回,且須事先申請。九五年暑假得知謝老師要帶隊進去,我趕在最後額滿時報名,想看看久違的楓林瀑布。當天謝老師安排幾輛自用車,讓大家直接坐車到登山口,並帶了幾位學生同行,仍是寬邊帽與大背包裝扮,他在陡峭的溪床上一馬當先,到達平坦地形才回過頭來替隊員加油,遇有樹上生長的真菌類,還停下來解說,並教導學生採集標本。到達楓林瀑布下,溪水清澈見底,當然又是野炊的最佳地點,不知他那魔法師的背包裝了多少東西,這次食材更豐富,最後還泡茶分享隊友,偏偏我又忘了自備餐具,還得勞煩謝老師替我準備。這次溯溪大家玩得很愉快,還相約一年後再來,果然今年他又辦了一次,可惜我有事無緣參加。

謝老師做人行事很低調,樸實無華的作風以及熱心公益的態度卻使得周遭的人倍感溫馨。我雖沒聽過他上課,料想他的教學也一樣踏實而受益良多,學生的評鑑純粹根據教學成果與感受,可見謝老師不計學術功名,對學生卻極盡心力,才能以副教授的地位而得到學生票選的肯定。

謝老師的不幸遇難,是國家的一種荒謬損失,林業界痛失良醫,台大少了一名優良教師。對台大登山會的伙伴而言,又豈止是失去一名山林野炊的推手與熱忱的會員,他帶隊的融洽風格與熱愛山林的胸懷,或許是無可替代的珍貴回憶。綠林遊梭者走筆至此,老淚縱橫,擲筆三嘆!(2007/夏)

爬到溪床上端的謝老師回頭給隊友加油

老師(左前一)帶隊溯登鹿角溪楓林瀑

" 秋訪聖稜 " ( 作者 - 影兒)

對「聖稜線」嚮往已久,卻似乎從不曾認真計畫去拜訪她,或許是震懾於「聖」稜線這個威名吧! 06 年秋,終於有個機會,和四位夥伴同行,邁向聖稜!

因為上班請假不易,這次先嘗試短天數的「聖稜 O 形」,也就是由武陵農場出發,經池有山、品田山、布秀蘭山、素密達山、穆特勒布山、雪山北峰,再取道黑森林後,循雪山傳統登山路線下山,回到武陵農場,全程路線形成一個 O 字形,故名。完整的聖稜 O 形,應該還包括頭、尾的喀拉業、桃山與雪山,不過由於時間的考量,我們這次就沒有把它們排進來。

我們的行程是:

第一天:武陵農場 →武陵吊橋→池有山登山口→三岔營地→池有山(海拔 3303m)→新達山屋

第二天:新達山屋 →品田山(海拔 3524m)→品田斷崖→布秀蘭山(海拔3438m)→素密達山(海拔3517m)→素密達斷崖→雲達卡山屋→穆特勒布山登山口→雪山北峰(海拔3703m)→雪北山屋

第三天:雪北山屋 →往雪山主峰岔路口→黑森林→三六九山莊→雪山東峰→七卡山莊→武陵農場

注:這樣的行程又趕又累,需要事先勤加鍛鍊體力。此外,品田斷崖與素密達斷崖均有相當的難度及危險性,需要有富經驗者同行,並最好鍛鍊強壯的臂力,以拉繩下攀。

雖然曾經來過雪山三次、大霸尖山兩次,但這次的秋訪聖稜 O ,卻讓我覺得,我對雪山山脈真是陌生!「雪山山脈」自成一個體系,和同樣是高山的中央山脈、玉山山脈,有著不同的氛圍。或許是因為在這裡,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密度特別大吧?

還記得第一次爬大霸的時候,為了趕到中霸坪看日出,半夜三、四點就摸黑從九九山莊出發。鑽出森林、登上稜線的第一眼,立刻震懾了我,至今難忘。那是聖稜線的剪影,隔著雪山溪,在我眼前一列排開:大霸尖山、小霸尖山、品田山、穆特勒布山、雪山北峰、北稜角、雪山主峰……刀鑿般的線條,如此巨大,逼近眼前,卻又如此寧靜,彷彿天地初創。

而最常遠觀聖稜線的角度,應該是從南湖的方向。登南湖之前,要先踢過山腰漫長的七一零林道,抵登山口後,還得爬上之字形上坡,是一連串毫無展望的苦行。不過,到了上坡頂點的多加屯山,如果天氣好的話,就可以得到第一個獎賞 —— 看見壯觀的聖稜線在眼前展開。之後,過審馬陣、五岩峰,到南湖主峰,都可以見到這條神聖的稜線。

看了這麼久的聖稜,以為自己很熟悉了,真正來到,才發現不然。

若說中央山脈是台灣的屋脊,那麼雪山山脈應該是屋宇旁的瞭望塔樓,方圓二十公里之內,高峰林立。我們此行有一大半的路徑在森林界線以上,不是箭竹草原,就是斷崖、崩壁。不知是地勢高的關係,還是鋒面來襲的影響,稜線上寒風呼呼,風力強勁,有時需要用全身的力氣去對抗才得以前進。

然而相對的,這裡的森林極為優美。池有山到新達山屋一帶,是台灣鐵杉林,其中還有一棵「池有名樹」,就是在山道邊獨立,姿態優雅的鐵杉。而在山容峻峭的穆特勒布山山腰,則是一片如童話世界般的台灣冷杉林。略顯纖細的冷杉,看起來比「雪山黑森林」年輕很多,林下較為明亮,佈滿了嫩綠的苔蘚。在枝葉篩下的溫暖陽光中,我有一種錯覺,彷彿一抬頭就會看到白雪公主坐在那兒 —— 結果,我沒看到白雪公主,卻看到一間有著白牆與紅色雙斜屋頂的森林小屋:「雲達卡山屋」(名字也很夢幻)!

雖然這趟因為行程安排的關係,沒辦法住在雲達卡山屋,不過我們還是很悠閒地坐在屋前的平台上,吃午餐、泡茶、拍照、曬太陽、打盹……有人說要一口氣衝到三六九山莊過夜,有人說要去爬頭頂的穆特勒布山,不過,最後大家還是選擇在這童話小屋前,過個悠閒地午後,再邁向預定營地「雪北山屋」。

過了雪山北峰之後,是一串長長的下坡,下到一片直立的玉山圓柏喬木林中。而雪北山屋就隱匿在這片千年老林裡。和雲達卡山屋旁的冷杉林筆直高聳不同,這片圓柏林的樹幹是扭曲而糾結的,襯上因為三千六百公尺的高海拔,與僻處山坳的地理位置所造成的陰寒空氣,這裡就很像巫婆住的小屋。出於某種敬畏的心,我沒有拍照。

除了濃綠的森林之外,聖稜的秋天還有白芒、紅葉的點綴,與歷千百年不移的白木林輝映,在晴朗的藍天下,燦爛的紅與耀眼的白更顯出色。第一次看到巒大花楸的葉和果全部變紅的樣子,非常壯觀美麗。

雪霸國家公園將聖稜線上的山屋都整修得非常好,我們拜訪的三間山屋都有太陽能發電,有公廁,有雨水收集系統與相當大量的儲水設備。最神奇的是,我覺得建山屋的人很用心,不但沒有留下任何廢建材污染環境,甚至連山屋週邊的生態都看不出有破壞 —— 緊鄰山屋就有生長多年的冷杉、香青,讓山屋看起來簡直像是憑空冒出來一般!或是和四周蓊鬱的森林一樣,已經在此佇立千百年……

這次行程太匆促了,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住在這些山屋裡,度過幾天真正的「山居歲月」!有人想和我同行嗎?

照片1 雪山主峰(左,3886m)與北稜角(右,3880m)

照片2 大、小霸

照片3 雄偉峻峭的穆特勒布山(遠方是雪山北峰)

照片4 雲達卡山屋前曬太陽的悠閒午後

照片5 雪山秋色(巒大花楸與白木林)

照片6 雪山一、二號圈谷

照片7 雪山秋色(玉山小蘗)

照片8 雪山秋色(巒大花楸)

照片9冷杉林中有間童話小屋(雲達卡山屋)

照片10 香青、杜鵑與雪山二號圈谷

照片11雪山秋色(玉山小蘗)

" 北台灣高山巡禮 " (作者 - 山風)

多年來遊梭綠林,行蹤每受限於研究工作與主題,難得隨興馳騁山林。
記憶中,往昔高山漫遊的日子似乎很遙遠了。
於是,仰慕高山的渴望日益急切,乃有此次高山巡遊之旅。
假期旅程有限,親山喜悅無窮,雖不克登上稜頂山顛,但願飽覽山容勝景,
行程規劃就從兩條山區縱貫公路著手:從埔里到合歡山,從大禹嶺經梨山到宜蘭,
伙伴驅車相隨,悠遊北台灣高山,鑑賞名山大川,往昔山路甘苦歷歷在目 ……..

車子離開霧社,兩旁農園民宿夾道,在春陽上方的公路終於豁然開朗,
眼界開了,碧湖水庫一平如鏡,中央山脈的高峰相擁在雲海波濤中。
清境農場之前的市集,超級市場與咖啡餐廳俱備,非假日也充滿車水馬龍。
由觀景台向東眺望,解說牌標示著中央山脈高山的位置,
奇萊、南華山、天池、能高越、能高主峰、南峰 …… ,
選個靠窗的位子坐下來吃午餐,窗外峰峰相連,能高主峰似乎垂手可得,
岳人凝視遠山,思緒早已飛上山頭 ……

午後風起雲湧,合歡主峰與東峰時隱時現,在鳶峰與昆陽拾得不少回憶,
翻過合歡鞍部,太陽終於露臉,奇萊北峰破雲而出,松雪樓呈現新貌。
到達小風口附近的研究站與遊客中心,已是日落西山,
夕陽下的合歡北峰頻頻在呼喚,登臨這旅途上唯一路過的高峰,乃勢在必行。

迎著朝陽由登山口向上爬,合歡北峰滿山短竹草坡,
看似平緩的山頭,攀登至稜頂仍有一番吃緊的考驗,伙伴們默默地跋涉,
隊伍前後逐漸拉長,大夥獵取各人所喜好的鏡頭,
豔陽下的高山花草、跳躍於草叢間的金翼白眉、遠處山頭上的伙伴身影 ……..
共同的焦點乃是北台灣的名峰,西邊遠處白狗大山與梨山清晰可見,
層巒疊翠的北方天邊,出現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山的蔚藍山影,
近處的畢祿與羊頭山,隔著立霧溪谷與屏風山、奇萊北峰相對峙,
東方一道長嶺,由奇萊主峰接到能高連峰,更遠的山巒有如一抹藍煙。

通過大禹嶺隧道,往梨山的中橫公路與兩旁雲杉林有些殘破的景象,
幾年的地震與風災似未恢復,在果園與菜圃的中橫支線一路直奔武陵農場。
武陵農場曾是夥伴們的登山與研究基地,清晨起來發現果菜園少了許多,
有些農莊變成旅社別墅,大面積的山坡闢為高山植物園區與生態研習場,
不變的是由場本部的森林間看到的雪山主峰與北稜角,令人聯想聖稜線。
雪山登山口改了,位在車道盡頭的觀景台旁邊,夥伴們建議開車上去,
觀景台視野極佳,可以俯瞰農場園區,仰觀中央山脈北段高山,
一抬頭,赫然發現南湖大山出現在農場東界山稜後面的雲端上,
視線從審馬陣山的草原,經南湖北山的峭壁,連到主峰的條狀岩稜。
從七家灣溪爬桃山曾有多次的經驗,記憶中山坡上是稀疏的松樹與草原,
這次在溪畔遠眺桃山,滿山稠密的松林記載著森林的消長與歲月之奔流。
(2006秋)

北合歡山遠眺奇萊主峰與能高連峰

照片1 從餐廳窗口遠眺能高山

照片2 奇萊北峰與新建的松雪樓

照片3 夕陽下的北合歡山

照片4 北合歡山遠眺南湖大山與中央尖山

照片5 由武陵農場看雪山

照片6 由雪山登山口觀景台看南湖大山

照片7 桃山攝於1974年七家灣溪畔

照片8 桃山攝於2006年七家灣溪畔

"林泉飛瀑相競美" (作者 - 水痴)

       林美步道即景
走過草湳湖畔的鄉間小路,來到山麓的一片廣場,
前方山嶺隔著一道溪谷與遠山遙遙相對,谷中隱藏著幽林秘境…….
溪谷的步道隱入密林中,入口的木柱標示著:林美石盤步道。
繞過山腰,小徑在溪崖上的綠林中穿梭,人在林下迴繞,水在腳下溪中激盪。
一片峽谷中的亞熱帶雨林,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溪,譜出林泉飛瀑交響曲。
走不完的迴廊彎道,數不盡的流泉小瀑,看不完的曲流漱石……..
步道漸漸由山腰瀕臨溪邊,溪水涉足可及,滿谷戲水者的嘻笑聲。

通過木橋,棧道連接溪岸石板,一步步引人進入溪峽深處的絕谷中。
木棧道環繞水邊,通過細長的三層小瀑下,接到狹窄岩巷中的兩層瀑布,
瀑旁的絕壁上,棧道接上天梯直登瀑頂,又是另一段泉瀑競美的水濱步道。
久雨初晴,正午的陽光射入溪峽,洶湧的溪水浪花映出一道彩虹…….

彩虹峽上游水光四射,小橋下流出一層斜瀑,瀉下懸崖形成石盤瀑布,
豐沛的水量高奏如雷的瀑歌,橋上人們的讚嘆聲充耳不聞,
橋的彼岸步道路跡消失,地面是一大片裸露的岩盤,瀑布之名其來有自。
續走岩盤後面的小徑,不久離溪登上山腰,穿過楓林回到步道入口廣場…….
短短的一段綠林遊梭步道,走過泉瀑交織的水世界,上岸歸來恍如隔世!
         
         關於林美步道
林美石盤步道是宜蘭礁溪山區新規劃的健行路線,以亞熱帶雨林及瀑布水景取勝。由礁溪溫泉區沿德陽路(宜五線)向西南走,經龍泉橋、大楓橋,右轉接宜六線縣道上山,循往礁溪高爾夫球場及林美步道的指標即可到登山口。如由礁溪南下走台九線往宜蘭方向,過礁溪國小、礁溪國中後,繼續前行一公里左右,過派出所後有一條右岔路(宜六線),路口有「林美石磐步道」的指標,轉進此路過三民橋,亦可上山通到礁溪高爾夫球場,再順著指標前行,經過一大轉彎的上坡路,路的右側有一條小碎石路,由此下行,即可經草湳湖邊抵達林美石磐步道的入口。步道全程約1700公尺,漫步賞景大約1-1.5小時可走完。 (寫於2005秋)

溪谷前段的雙小瀑

亞熱帶雨林中的曲折溪水

溪谷中到處可見激流漱石

流泉飛瀑不計其數

絕谷中的棧道與天梯

彩虹峽在正午陽光下映出彩虹

溪石連接棧道通過三層小瀑

峽谷中最大的石盤瀑布

石盤瀑布的觀瀑台

沿石盤瀑布旁的步道走向小橋

話說小灰蝶 ( 作者 - 鹿兒陽 )

說到蝴蝶大部分人會想到鳳蝶吧,體型大卻仍優雅,採蜜時、飛舞時,翩翩然在陽光下泛著藍彩或綠彩,鳳蝶當然美的無庸置疑,但其他小型的蝴蝶在你凝神觀看時也會同樣發出讚嘆,造物主真是奇妙!小灰蝶應是最小型的一群吧,名為小灰當然是又小又灰,很不起眼就是了,但是其中不乏例外,紅邊黃小灰蝶就是,因為食草火炭母草到處都是,紅邊黃小灰蝶也到處都是,但是見到一回驚艷一回,它黃澄澄的翅膀鑲著紅寶石顏色的邊,一點也不灰。最近去溪頭,在狹葉櫟小苗上看見兩隻台灣琉璃小灰蝶的幼蟲,粉紅嫩綠混著是要唬弄你它是個幼芽,兩個幼蟲都順利化蛹而羽化,小小後翅上有個清楚的”小”字,前翅則有個較潦草的"小”字,後翅還有個小小笑臉,這個小灰蝶真真精巧,它展翅現出的琉璃灰藍色還沒提呢。以後看到狹葉櫟我就會想到這兩隻小灰蝶吧,狹葉櫟一向是我在殼斗科中最喜歡的樹種排名中很前頭的(因為好認),現在可以排第一了,因為台灣琉璃小灰蝶。(2005/07/04)

紅邊黃小灰蝶

台灣琉璃小灰蝶

台灣琉璃小灰蝶的幼蟲

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塔山英雄—阿國 " (作者 - 阿三)

塔山(2449 m),一等三角點(圖1),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為三棧北溪之源頭。因為要執行三棧溪流域之植群調查計劃,迫使我們必須拜訪塔山。2004/10/21初次登塔山是從布洛灣後方的水管路,由於找不到切往主稜的路,當天4人就露宿在大岩壁下,由於攜帶的水不夠,次日就決定延著稜線下到靳珩橋,登頂失敗。

2005/3/17再度前往塔山,此次預定的路線是從雙露山之登山口至新城鄉(1441 m)經托莫灣山(1804 m)再到塔山(2449 m),經過一次失敗的經驗,我們發現最大的問題在於水,於是我們雇了一位響導—李建國(阿國)(圖2),幫我們帶路並背足糧食及水,果然2005/3/19我們順利就登上托莫灣山,遙望塔山(圖3),彷彿就要成功了,但阿國告訴我們到塔山前的小山頭(1905 m)可能無法通過,因為有一段新崩塌的峭壁,登頂失敗。

2005/4/6第三次拜訪塔山,下定決心,誓必登頂,預計路線從靳珩橋至塔山再到豬股山(2496 m),此次我與智凱學弟及阿國做好萬全準備,一路陡坡直上,走走停停。PM4:30抵達海拔1300公尺的獵寮營地,阿國準備好晚上生火的木柴,就去採美味的野菜—山蘇花(圖4),當天的晚餐是白飯、山蘇炒豆鼓、烤上等的五花肉。2005/4/7繼續往塔山前進,PM2:30抵達海拔2200公尺的營地,卸下沉重的背包,稍做休息,於PM3:30登頂成功(圖5、圖6),但心情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塔山山頂竟是被高山芒所覆蓋,而且並沒有往豬股山的路,於是我們就回到海拔2200公尺的營地過夜。

雖然我們無法完成預定的行程,不過我還是很感謝阿國,因為若沒有他的幫忙,我門連塔山都無法登頂。阿國是我遇到過最強的響導,不但體力好,野外經驗豐富,能確保每位登山客的安全,有他陪伴就覺得很安心,在此我要強烈推薦阿國給有意登東部地區各名山的山友們,若有需要雇響導,找阿國準沒錯,以下是阿國的基本資料及連絡方式:
李建國,1968年5月30日出生,泰雅族人,6個小孩,3男3女,老大高一,老么剛滿月,家境困苦,工作不穩定,專帶大學生及登山客爬山。從小跟著父親學習打獵,是目前東部地區頂尖的獵人,體力驚人,野外經驗相當豐富,爬過東部無數座名山,例如: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奇萊主北、羊頭山、畢祿山、清水山、三角錐山、塔山、袋角山、三間屋山˙˙˙等。若有需要雇登山響導者,請洽詢以下的聯絡方式:李建國,電話 (038)611221,行動電話 0934228142,地址:花蓮縣新城鄉順安村草林路2-5號 。

圖1 塔山三角點

圖2 李建國(阿國)

圖3 塔山

圖4 阿國與山蘇花

圖5 智凱

圖6 阿三

"再見, 桃山!" (作者 - yen)

在武陵這麼久一段時間
總覺得沒有拍到聖稜雪景
心裡有些遺憾
這中間也曾數度至桃山山腰拍了一些雪山的雪景
但總是不夠完整
常常望著桃山陡峭的防火林道及尖峻的桃子尖
心裡有些遲疑及畏懼
利用這二天休假
加上好不容易轉晴的天氣鼓勵下
終於下定決心
上桃山頂看看傳說中的聖稜美景

爬山的辛勞
只有三個字可以形容
就是累...超級累...陡...超級陡....美....超級美

桃山也很歡迎我們的到來
使勁的吹著透骨的冷風
讓我們直發抖
隔天卻賞了一個大晴朗的藍天
補償我們的辛苦

臨別桃山時
我們告訴桃山
就是...
桃山 ,再見啦!
我們不想再來了
因為實在是太陡峭了

望著來時路
心裡直低估
昨天是怎麼爬上來的呢??????

爬山真的很累
但是看到這些照片又覺得物超所值
這大概就是爬山的動力吧!
妳覺得呢?
(2005春)

照片1 夜幕低垂時 大霸分外多彩多妍

照片2 溫暖的桃山山屋提供遮風避雨的處所 沒有山屋我們可就得吹西北風了

照片3 清晨05:30 山開始甦醒 大霸沐浴在晨曦中

照片3 清晨05:30 山開始甦醒 大霸沐浴在晨曦中

照片5 聖稜線在晨曦的光線照射下 顯現不同的風貌

照片6 甦醒中的聖稜線

照片7 圈谷的雪依然隆盛 潔白無痕的雪覆蓋了雪山

照片8 揮別昨晚的風霧 清晨的聖稜線分外美麗

照片9 險峻的素密達及穆特勒布 在三月中旬仍被白雪擁抱 展現神聖不可侵犯的山顏

照片10 桃山頂是觀看聖稜線全景最棒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