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實驗林二三事 - 3 (作者 - 小奇 )

【水里營林區】
由於現在有關森林的施業已經很少了,所以林政或林地管理方面變成營林區最主要的業務,巡山幾乎是例行的工作,每天都可到山裡面去「散步」。之前打的如意算盤是,不管到哪個林業機關,都想先找一個山區工作站蹲著,尋遍當地所有的植物,看能不能挖出一些有趣的東西。可惜的是水里地區因為開發歷史悠久,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像樣的天然林可言,只有一小段的山頂稜線還有部分天然林殘存,而且水里地區的契約林地是比例最高的,種檳榔、竹林或其他作物的面積可能都比人工林來的多,更不用說幾乎不存在的天然林了。水里營林區的範圍從海拔 200 公尺到 1200 公尺左右,如果以前能對部分天然林加以保存,那這裡可能是全實驗林唯一擁有榕楠林帶林型的地方。在水里北側的二坪附近,在營林區範圍以外,但因為有發電廠和水庫的關係,對於原始林相的保存反而比實驗林完整,那裡可以找到一些低海拔的稀有種如梭羅木、菱葉柿、沙楠子樹等。我比較納悶的是,對於一千公尺以下的原始森林,為何北部地區 ( 尤其是台北 ) 反而保存的比中南部還要完整 ? 不知道是否因台北山區多雨而不適合發展山區農業的關係。

在半天窟山附近海拔約 1200 公尺的稜線上,大概是這區殘存的天然林,不過大概僅有稜線左右十幾公尺的範圍,再下去就是造林或竹林。這裡樹種還蠻多樣的,非經調查計算難以判斷其優勢種,以殼斗科種類最多,有長尾柯、火燒柯、錐果櫟、三斗石櫟、子彈石櫟、大葉校力等,樟科則以肉桂屬最多,其他尚有烏心石、黃杞、紅子莢迷、粗毛柃木、狗骨仔、福建賽衛矛、山羊耳等,應該是這地區典型楠櫧林帶的上坡櫧木型林型。林下地生蘭的種類也頗為豐富,有黃唇蘭、寶島羊耳蒜、花柱蘭、長葉根節蘭、阿里山根節蘭,還有一種較特殊的黃花線柱蘭,此種在鳳凰山和和社都有採集記錄。

而在稜線以外的中下坡已無常綠天然林存在,都是一些墾地、造林、或次生林,造林地的原生種以樟科楠屬植物為優勢,大葉楠、雅楠、香楠幾乎隨處可見,它們多長在林緣或林下微光的環境,但這種環境卻不見殼斗科的植物。

有些老舊造林地內也又不少有趣的物種,能反映一些地區的特色,像茜草科的南投涼喉茶 ( 右圖 ) ,是這裡造林地常見的地被植物,但分佈僅侷限於南投一帶山區。另外還有小西氏楠,在一些舊造林地偶爾可見,以及稀有植物柳葉山茶,出現在北向坡面的柳杉林地內,數量還不算少。之前同時看到這兩種物種是在六龜鳳崗山的造林地內,它們都是分佈在中、南部相似環境的地方。另外 16 林班的老舊杉木造林地,已經被闊葉樹種入侵,其中有蠻多大風子科的薄葉嘉賜木,大風子科算是一個熱帶的科,在台灣大部分都分布在低海拔山區,但因為人為的開發氾濫以致很多種都變成稀有植物,薄葉嘉賜木雖然全省廣泛分佈,但數量不多,我還沒有在其他地方看過這麼多的族群。同行的一位在地人卻也認得這種樹種,不過他叫的是一個名字讓我摸不著頭腦的名字 -- 「望仙姑」 ( 台語 )-- 似乎是它的土名,據說吃了可以顧筋骨。可見一些原生植物其實都有蠻久的利用歷史了。

實驗林內有各式各樣的「農作物造林」,如茶、檳榔、梅子、柑橘、竹林等,當地有許多季節性的農產品都是出自我們的契約林地,像冬筍、春筍、茂谷柑、臍橙、脆梅、醃梅等 … 。在鄉下地方有一個好處就是常可以吃到各時期的盛產農作物。其中以竹林的面積最大,計有孟宗竹、桂竹、麻竹、刺竹,有些竹林甚至達百年以上的開墾歷史,已經跟當地居民的生活緊密相繫。大部分的竹林都有經常整理、挖採竹筍,林下保持的相當乾淨,但仍有一些偏遠地區的竹林較少人為的開採,林下的植物種類也相當繁多,有許多地生蘭特別喜歡這種環境,竹林下的蘭科種類甚至比造林地或天然林更為豐富。推測也許是因為竹林的排它作用對某些常形成優勢的草本植物有抑制作用,但不致影響蘭科植物,因而讓出一些生態空間使得某些地生蘭有機會生長,這方面應該是一個蠻有趣的研究課題。這裡竹林出現的蘭科計有花柱蘭、凹唇小柱蘭、大花羊耳蘭、心葉羊耳蘭、細筆蘭、一葉鍾馗蘭、雙囊齒唇蘭、狹瓣玉鳳蘭、等等,幾乎快囊括這區出現的地生蘭種類。


右圖為小西氏楠分佈在中南部中海拔的山區,它跟其他常見的楠屬植物最大的區別是在於葉的形狀,倒橢圓形的葉形帶著特殊的尾尖,葉緣略為反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