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進入林業界工作後,才了解原來我們的造林樹種是這麼的多樣,很可惜多樣的都是一些外來種 -- 楓揚、汴桐、黑板樹、柚木、桃花心木、木棉花 … 等等,可以稱得上是無奇不有,特別是看到木棉花一顆顆在山坡上盛開的樣子,那種感覺真是突兀到極點。最近實驗林在編列撰寫新的經營計畫,裡面還有提到外來種的危害和監測一節,我們自己就造了那麼多外來種,不知道該用什麼立場去看待它。過去做的事就算了吧,雖然現在提倡用鄉土樹種造林、適地適木 ( 但這口號好像民國六十幾年的教科書就有人提出了,為什麼最近才這樣做 ?) ,生態系經營的觀念也喊了近十年了,我們林業對生態系原則有什麼認知呢 ? 就這點來說我覺得實驗林比林務局還要保守多了,也就是傳統林業的觀念仍較佔優勢。


造林一直被林業機關視為有效的成果政績,但若要真的符合生態原則,為何不尊重大自然的演替機制,例如在深山中的崩塌地,只要不危害到人類社稷的安全,幾乎不太需要強制實施崩塌地造林。雖然演替過程會出現被林業視為雜木的植物社會,但現在林業已經不以經濟為導向,即使如血桐、白匏子等雜木,也是自然機制中的一環,更何況還有一些稀有物種會出現在這類植物社會中, 不需要特別歧視這些「雜木」林吧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